编者按:
为营造浓厚的农业科研学术氛围,推动我院学术水平提升,激发创新热情,培养专业精神,推动“人才强院”建设,助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15年,我院创办“农科讲坛”,安排本院并适当邀请院内外农业科研各领域学术造诣高、科研成绩突出的专家学者走上“农科讲坛”,介绍各自研究领域国内外科研探索现状,个人及团队科研选题及研究进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科研工作目标和主攻重点,同时讲述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体会。“农科讲坛”创立以来,已有23位专家学者登台演讲,现场听众达3000人,大家反映很好。为广泛宣传走进“农科讲坛”的科研人员的感人事迹和骄人业绩,大力弘扬“笃耕云岭,致惠民生”农科精神,推动农科事业加快发展,特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开设“农科讲坛专家风采”栏目,陆续宣传报道我院农科专家的科研事迹及成就。
王莉花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主要事迹

王莉花,女,汉族,1970年生,山西省稷山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三级研究员,19974月参加工作,现任省农科院生物所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荞麦病虫害防控岗位科学家。2014年入选“云南省第十四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018年入选“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8年被聘为“国家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成员”。主编和参编《中国荞麦学》、《苦荞栽培与加工》等专著12部。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2篇,在Plant Disease/SCI收录)上发表了3篇。荣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以排名第一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高产优质广适苦荞麦品种‘云荞1号’选育与应用、高产广适苦荞麦国审新品种云荞2号选育与应用”);以排名第十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少数民族农业生物资源调查与共享平台建设”);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农业行业标准2项、获荞麦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的地方标准4项;申请专利即“一种荞麦茎枯病抗性鉴定方法;一种鉴定荞麦黑斑病抗性的方法;旱地作物补水器”3项。

主要科研成就

在她的辛勤努力下,逐步建立了云南省荞麦资源收集评价和保护、育种推广和开发利用的唯一综合研发团队。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荞麦病虫害防控岗位、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省基金、省重点研发、国际合作等30多项。主要开展了荞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利用研究、遗传多样性分析、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荞麦病虫草害防控等方面研究工作。期间,先后选育出经国家审定苦荞新品种3个“云荞1号(国品鉴杂2010012)”、“云荞2号(国品鉴杂2012015)”、“云荞3(国品鉴杂2015004)”;申报苦荞新品种权4个“云荞4号、云荞5号、云荞6号、云荞7号”。

带领的研究团队先后首次鉴定报道荞麦5种病害种类荞麦白粉病病原菌为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荞麦轮纹病病原菌—草茎点霉( Phoma herbarum)、荞麦立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AG-4融合群(Rhizcotonia solaniAG-4)、荞麦叶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细菌性叶斑病已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qinosa),并系统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控技术;首次研究报道2013年危害荞麦最严重害虫为西伯利亚龟象甲 (Rhinoncus sibiricus Faust ),并系统研究了其生活史和危害规律及其综合防控技术;获得了地方规程即“西伯利亚龟象甲综合防控技术规程”、“荞麦主要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荞麦田杂草综合防控技术规程”、“荞麦叶斑类病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4项。同时,积极做好科技服务和新品种示范推广工作,为云南荞麦加工企业提供高产优质荞麦新品种的良种,并指导其进行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有机基地的认证和荞麦新产品的研发;2010-2017年累计示范推广荞麦高产优质新品种150多万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