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营造浓厚的农业科研学术氛围,推动我院学术水平提升,激发创新热情,培养专业精神,推动“人才强院”建设,助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15年,我院创办“农科讲坛”,安排本院并适当邀请院内外农业科研各领域学术造诣高、科研成绩突出的专家学者走上“农科讲坛”,介绍各自研究领域国内外科研探索现状,个人及团队科研选题及研究进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科研工作目标和主攻重点,同时讲述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体会。“农科讲坛”创立以来,已有23位专家学者登台演讲,现场听众达3000人,大家反映很好。为广泛宣传走进“农科讲坛”的科研人员的感人事迹和骄人业绩,大力弘扬“笃耕云岭,致惠民生”农科精神,推动农科事业加快发展,特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开设“农科讲坛专家风采”栏目,陆续宣传报道我院农科专家的科研事迹及成就。
曾亚文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主要事迹

曾亚文,男,汉族,1967年生,云南省嵩明县人,中共党员,19897月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毕业参加工作;20097月获云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二级研究员,博士后导师,现任所生物技术育种中心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大麦青稞体系秋播啤酒大麦育种/西南区育种岗位科学家及执行专家组成员,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云南农业大学学报、大麦与谷物科学编委。19978月和2001年8月分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成为当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和云南省农业领域最年青的研究员之一。20025月和12月分别获第八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和“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先进个人”称号,20053月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912月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0166月获“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主要科研成就

1989年起至今主持了功能稻麦遗传育种及其功能食品防治慢性病的40多个项目/课题,1990-2018年选育并获国家登记稻麦新品种27个及其省审定(登记)新品种31个,大麦及功能稻谷新品种推广应用2025万亩,增产95.3万吨。获国家及省科学技术一、二和三等奖14(其中8项排第1);主持完成的“云南省大麦品种资源的评价编目及遗传研究”项目1996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奖;1998-2000年主持国家基金项目取得的成果“云南稻种耐冷基因定位及其遗传机制研究” 2002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李振声院士和董玉琛院士评价及专家认为“在孕穗期耐冷性NIL培育上达国际先进水平”;1998-2001年主持“云南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库的构建”项目,董玉琛院士和朱有勇院士等专家委员会评价“在云南稻种资源多样性中心的确定及核心种质构建评价体系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4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类一等奖;主持“云南稻种矿质元素和抗逆特性及其系统地理学研究” 孙汉董院士等委员会评价“在云南稻种的核心种质矿质元素和磷高效特性及其系统地理学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9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曾亚文排第一的国家新品种保护授权18个,国家地方标准6项;技术发明专利授权15个,注册商标2个;领头研究开发功能食品新产品8个,获国家发明博览会银奖1个。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0篇,其中主笔或通讯作者260多篇,35篇被SCI/EI收录,累计影响因子200以上,被Scienc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被国内外刊物引用3449多次。主编及参编专著10部;担任Clinical NutritionFood & Function10多个SCI收录刊物审稿人。先后培养博士后、硕士及国际杰出青年人才30多人。

2008年以来先后担任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长、西南区育种及秋播啤酒大麦岗位科学家,潜心研究同时攻关生产技术难题,国家及省登记大麦新品种33个及其烟后大麦轮作技术1200万亩增产44.49万吨,增收5.84亿元,节本4.75亿元和减少损失2.29亿元,其中2013-2015年完成“粮草双高型优质抗旱大麦新品种选育及综合利用”和2006-2011年完成“云南啤酒大麦新品种选育及生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均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5-2017年完成“预防慢性病功能稻麦新品种选育及其新产品研制与中试开发”,加速了作物功能食品防治慢性病的产业化进程。主持“功能稻米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示范”指导种植功能稻米81.8万亩,增产3.35万吨。2010-2012年主持取得的成果“具有降糖功能的高抗性淀粉稻米新产品开发”2015年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研发出一套功能米育种、栽培、功能食品研制和产业化及防治糖尿病的技术体系;首次用建立了功能稻米育种技术体系和培育出世界米饭抗性淀粉最高的3个功能米;建立了中国最大的高抗性淀粉稻米生产基地 36.2万亩,总产量达18.02万吨,增产1.92万吨,加工增值1.01亿元,对此,孙汉董院士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给予高度评价“技术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另外,“调节餐后血糖的水稻高抗性淀粉基因发掘及新品种选育”2017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功能食品尤其是功能稻米既是饮食中用量最大和吃饭规律性最强的功能食品,也是日常饮食预防人类慢性病最有效的途径。功能食品作物部分研究成果以第1作者在Science及BMJ发表6eLetters:首次提出了人类慢性病爆发的根源在于古代人的糙米和大麦为主食转变为现代人的精米和小麦精面为主食;并将远古人至现代人饮食结构划分为水果蔬菜型、肉质嫩草型、肉食型、五谷杂粮型、精米精面型和精米精面草粉型;依托昆明田康科技有限公司组织中国30个省(市、区)1万多慢性病人销售试食,证实云功牌功米3号降低餐后高峰血糖减轻并发症功效显著,被医学界视为解决了糖尿病人饥饿时低血糖的世界性难题。云啤2号是世界上首个采用大麦1326代育成优质抗旱大麦新品种;以云啤2号为主首次利用云南冬春干旱霜冻特点晒制工艺生产大麦苗粉15,研制推广云功牌6个新型功能食品,其中2018年发表于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 (SCI影响因子4.936),首次揭示了云功牌大麦苗粉防治20多种人类慢性病功效显著的GABA、黄酮、K-CaSOD酶、维生素及色氨酸分子机制。建立了预防人类慢性病的云功牌功能食品(如适糖米和大麦苗粉)的理论、技术、产品、标准和品牌五大体系;作物科学、食品科学和预防医学前沿交叉建立了功能食品作物学科,实现传统医疗的单一救治向农食医药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推动中国饮食预防疾病新战略的发展,为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十三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