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返回首页| 收藏网站

病虫草害

咖啡 中药材

云南农业科技视频点播

三农通专家咨询

三农通专家值班

三农通实用短信息

您的位置: 首页- -咖啡
小粒咖啡叶锈病
作者:农经所 来源:《中国小粒咖啡病虫害》 日期:2020-11-26 05:33:00.0 字体: [] [] []

小粒咖啡叶锈病是世界上破坏性最大的病害,最早于1861年英国探险队在东非维多利亚湖畔发现,1868年首次在亚洲的斯里兰卡流行。由于人为、气候和栽培商业品种抗性等原因,至1966年咖啡叶锈病蔓延到亚洲、非洲各咖啡生产国,而在美洲,1970年首先在巴西北部的巴伊亚州发现,并以14年时间席卷美洲大陆咖啡种植园。因其主要为害商业种植的小粒咖啡,因此每年造成小粒咖啡的产量损失可超过30%

1.  分布

1884年咖啡首先传到我国台湾。1892年法国传教士将咖啡从越南带到我国云南的宾川县,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关于咖啡种植的记载。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认为我国海南从1908年开始引种咖啡。叶锈病于1922年在台湾首次发现,1942-1947年传到广西、海南。目前全国咖啡栽培面积超过10000hm?,主要种植于云南和海南,广东仅在徐闻县的南华农场保留有逾30hm’,而四川、广西和福建均为零星栽培,其中,小粒咖啡占栽培面积的90%以上。1950-1960年,云南大力发展咖啡生产,种植的品种主要为波邦和铁毕卡,叶锈病发生严重。1984年,该病害在保山潞江坝大面积暴发流行,产量损失达30%以上。目前,该病害已经蔓延到整个咖啡产区,是一种毁灭性的咖啡树病害。近期中美洲(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及墨西哥暴发的叶锈病是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其中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等国都已宣布处于紧急状态,咖啡叶锈病已经影响到其全国70%的咖啡种植区。在中国,小粒咖啡主要种植在低海拔高温高湿地区,根据连续5年普查结果,该病害在我国咖啡产区普遍发生,尤其是湿热地区,结果多、树龄较长、树势弱的植株发病最严重,已经成为阻碍咖啡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症状病原菌主要为害小粒咖啡的叶片。该病害最初症状是在咖啡叶片背面出现最大直径为1~1.5mm的淡黄色小圆斑点,病斑数取决于侵染程度。在咖啡叶片正面,相应出现一些透明的侵染斑点,在叶片背面,这些斑点的直径在短时间内扩大到3mm。在此阶段,有淡黄色粉状物析出,随着病程的进展,在叶片上出现橙黄色粉状孢子堆,即病原菌夏孢子。叶片正面、背面斑点周围可见到黄绿色的模糊晕轮,病斑逐渐扩大,数个病斑连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以后病斑中央干枯变褐色,褐色病斑在叶片两面都可见,后期感病叶片脱落。按照Nutman等的见解,在一个叶片上能产生700多个病斑或疤状突起,许多斑点交错排列并完全覆盖住叶片。

3.发生规律

该菌以菌丝在咖啡病变组织内渡过不良环境,残留的病叶是主要侵染来源,主要以夏孢子侵染,夏孢子通过气流、风、雨、人畜和昆虫传播。大风、大雨天气不利发病。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湿度、海拔、叶龄、品种抗性和病原菌生理小种毒性有关。

1)通常与温度关系较为密切,病原菌夏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C,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温度越低,潜育期越长。中国锈病流行季节,其平均温度为18~26C,根据调查结果,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4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流行季节,普洱地区6~11月为流行季节,保山地区9月至翌年1月为流行季节;广西4~6月为流行季节;海南9~11月及翌年4~5月为流行季节。

2)湿度也是该病害流行因素之一,夏孢子必须与水膜接触才能萌发,在相对湿度较高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夏孢子堆和有利于夏孢子侵入。露水是云南尤其是湿热区(德宏、普洱等地)锈病流行的又一重要因素,叶面水滴停留时间越长,侵染率和为害程度越高。

(3)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锈病发生越轻,海拔700m以上的山区,潜育期超过30d, 锈病发生不会严重。

(4)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植株的感病程度,因品种和发病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5)幼树期虽有发病,但不易流行,树龄6年以上,结果过多、营养耗竭而出现早衰或因疏于管理时,生势衰弱的植株上锈病常常大流行。因此,适当的温度、适量而均匀的降雨、较多的侵染源和易感病的、长势衰弱的植株是该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信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