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最新信息:
党群工作
法治宣传
以案释法
精神文明建设
民主管理
计划生育
女工园地
劳模风采
共青团
服务职工
离退休工作

您的位置是:首页 党群工作 女工园地

在“农科巾帼建功”活动表扬会上的发言稿
发布:   发布时间:2024-03-18   浏览次数:2365    

加工所发酵工程及大食物观创新团队

(2024年3月6日)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

我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发酵工程及大食物观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史巧,很荣幸能参加今天的交流分享会,同时代表团队接受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并与大家汇报交流我们的工作。

我们团队组建于2019年9月,2020年7月核准为院创新团队。立足加工所的职责定位,紧紧围绕产业需求,针对我省发酵食品生产中主要存在的传统发酵技术粗放、能耗高;发酵原料控制不标准、工艺调控不精准,产品质量安全品质不稳定;发酵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影响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开展微生物资源挖掘和作用机制研究,积极研发、推广应用现代发酵工艺技术,提升云南特色农畜产品附加值,科技服务“三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服务“龙头企业”,努力为提高农民收入做贡献。

在院、所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院所领导的关怀下,团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团队有科研骨干7名,平均年龄32岁,全部为中共党员,其中女职工6名,占比85%。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在业务、效益及人才培养方面均获得了稳步、健康的发展,已成长成为一支人员队伍相对年轻,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团结奋进、和谐互助、蓬勃向上的科研队伍。回顾总结团队的建设发展,有以下四点做法:

一、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建引领。团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院党委行政的决策部署,紧扣加工所工作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全所“进厂入市”行动,多站、蹲点式开展科技服务,做到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两促进、两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理论学习活动,在派员参加的“英语翻译职工技能大赛”“红土地之歌”演讲比赛和“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理论宣讲中,团队成员均荣获个人“三等奖”。

二、坚持自主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团队自觉落实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尽管团队成员较年轻,但勇挑重担,敢于创新。4人先后主持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首席主持完成3项省重大科技专项和1项国家基金,课题经费累计1000余万元。团队发表论文38篇,其中以一作一单位发表SCI论文6篇,影响因子累计33.93;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制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6项。一人获得省级人才称号,晋升为副研究员,3人晋升为助理研究员。

三、突出产业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团队坚持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面向产业搞创新,积极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团队有科技特派员4人,团队成员多次在省内外会议和CCTV节目上做成果推介,开发低盐低亚硝酸盐发酵蔬菜、肉制品等生产工艺,为红河宏斌、腾冲艾爱、云南瑞通等1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联合宣威火腿集团参加云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赛,获得企业组二等奖;通过在云南多地示范标准化火腿生产,突破了传统加工季节和老师傅手艺的限制,用盐量由10%降到6%,每吨毛火腿的加工成本可以降低3200元以上,带动传统火腿加工提质增效,为服务企业带来2亿余元的经济效益。

四、夯实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团队立足于云南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收集了我省特色火腿、腌菜、豆酱、食用醋等发酵制品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建成了云南省首个发酵食品微生物专用菌种库,获批成立“曲靖市史巧专家工作站”,参与共建“云南省发酵蔬菜重点实验室”。团队成员致力于收集、挖掘、保藏地方特色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目前菌种库保藏菌种10000余份。团队成员积极开发专用发酵菌剂及发酵生产工艺,部分菌种及技术在省内外同行及企业中得到应用和共享,已为我省欧亚、西草等10余家企业提供菌种相关服务,菌种库公益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回首走过的历程,团队经历了从零到一的突破,从开始时两三个人在临时狭小实验室开展实验到今天能有良好的开局,应用基础研究方向逐渐明确,同时在服务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我们由衷地感谢各级领导给我们的宝贵机会,正是得到了学科方向的指引,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相对稳定的项目支持等等,新兴的团队才得以维系,并逐渐走上正轨,当然也离不开院所同事的帮助配合,更离不开团队全员的辛勤付出和相互成就。当我们走出实验室,走进工厂车间进行放大实验的时候,面对上吨容量的设备,一排排比人高的泡菜坛,堆码成山的火腿,我们没有叫苦叫难,女同志巾帼不让须眉,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常工人下班了,整个厂区只有我们挑灯奋战的身影。我们也在生产一线中得到了切实体感,深刻感到广大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对技术的期盼,加深了做有用科研的认识和信心。然而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相较于省内外同行还存在不小差距,深知要将成果放大转化应用还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既能静下心搞科研,又能站在企业的角度俯下身干实事,才能做出群众真正需要,可知可感的成效,在科技兴农,产业强农的事业中实现团队和个人的价值。

上一篇: 在“农科巾帼建功”活动表扬会上的发言稿
下一篇: 省农科院妇女工作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妇...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