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最新信息:
本院概况
院简介
院歌、院训、院旗
院领导简介
组织机构
院属科研机构
粮食作物研究所 园艺作物研究所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经济作物研究所 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花卉研究所 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国际农业研究所 茶叶研究所 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蚕桑蜜蜂研究所 甘蔗研究所 药用植物研究所
院属职能处室
院党政办公室 组织人事处(机关党委) 群众工作处 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纪检监察审计室 离退休人员管理处 科研管理处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处 行政保卫处 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处
科研楼|办公楼设置
我院地图
出版物
西南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科技 云南农科
宣传片
网上展厅
政策规章制度
财经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国际合作 科研管理 产业开发 教育培训 党群工作 条件平台
办事指南
资源下载
历史专栏

您的位置是:首页 本院概况 历史专栏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七十八 —江靖:所学的能够施展很快乐
发布:qgc   发布时间:2018-12-04   浏览次数:15149    

    编者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全院农科历史文化挖掘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建院以来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机构设置、重大科技成果创新、重大历史贡献、重要科技人物及历史建筑、历史古籍等,认真整理梳理我院农科文明的传承脉络,深入挖掘农科文化的丰厚底蕴,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农科精神,擦亮“云南农科院”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使历史文化与农科文化相辉映,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铸就“追求卓越、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增强全院发展的文化自信,为我院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与文化引领。全院历史文化挖掘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征集等,将陆续刊载全院历史文化挖掘工作访谈录、专家传略、老照片(老图片)、征文等,以资记录。

本文根据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退休专家江靖同志访谈录音整理,仅代表讲述者个人观点,未经本人审阅。(文中Q表示“问”,A表示“答”。)

Q:江老师,听好多院里、所里的老同志都提到您,他们说您是他们的老师,从您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请您跟我们讲讲蚕蜂所变化的过程,还有您记忆忧新的事情,意义重大的事情?

A:我今年87岁,耳朵有点听不清楚,记忆力也减退了,很多都记不起了,我是昆明人,青少年时期都是在昆明,小学中学都是在昆明读,高中在昆一中就读,考取了云南大学蚕桑系,1953年院系调整,我被调整到西南农业大学,1954年8月西南农业大学毕业,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四川盐亭县蚕桑指导站任技术员,工作是对蚕桑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工作初期在四川。工作半年后,被调到四川农科院南充蚕种场实验部,以科研为主,当时四川省要搞桑树选育,那次调的一批人包括我们同学五人。

1965年8月,云南省发展蚕桑,背景是阎红彦从四川行署调到云南任云南省委书记兼昆明军区司令员,他对四川比较了解,来到云南后要发展蚕桑,于是向四川申请调100名蚕桑技术员到云南支援,当时100人是由农业厅下面的各个科技站调入,四川农科院是没有名额的。但是因为我是昆明人,自己申请调回云南,调回云南后被分配到草坝蚕种场,1976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草坝蚕种场划归农科院领导,一直到现在。从四川南充到草坝蚕种场工作以来,我工作是以桑树品种选育为主,另外文化大革命初期前,云南省教育厅委托云南农业厅蚕种场办了云南省半工半读蚕桑技术学校,我兼蚕桑学校的教学工作。草坝蚕种场还办了蚕桑培训班进修班,培训农村的科技人员,我担任培训进修班教学工作。(所以,当过很多院里、所里的干部职工的老师,编者注)

Q:江老师,您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被分配到四川工作,后来又被调到草坝蚕种场工作,当时条件很艰苦,您觉得反差大不大?

A: 反差不大,都是搞蚕桑的,因为我搞蚕树品种选育工作,而草坝是云南最大的蚕种场,自己所学的能够施展,工作都是下乡,为了找桑树资源满山跑,跑遍了云南腾冲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临沧、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大理云龙县自然保护区,都是满山跑,野外跑,也不感觉艰苦,我觉得还不错,是我工作的好地方。

Q:听许多老同志说,当时草坝蚕种场工作条件很辛苦,您觉得呢?您干活吗?挑过桑叶吗?

A:我觉得不苦,我工作主要是以科研为主,没挑过桑叶,当时也干活,工作主要是平整土地,栽植桑苗,中耕除草,工作量也不大,还有一些小青年来参加帮忙,劳动力很强,感觉不苦。

Q:江老师,您到草坝后遇到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A:我觉得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我很顺利,当时蚕种场书记李有齐,是个团级干部,还兼着县委委员对我很好很和善,他知道我在四川搞了十年科研工作,还发表了一些文章,对我很重视。

Q:您来到蚕种场后,那位老师最值得你敬重的人?

A:我敬重的人是蚕种场场长李有齐,他是老革命,团级干部,县委委员,山西人,他对人和善,平易近人,工作负责,没有“官架子”,文化大革命过后,全家调到山西去了。

Q:现在我们讲文化复兴,您对农科文化、农科精神的理解?

A:我觉得是为蚕桑、为农业,为全省的农业搞好技术服务,做好后勤服务,为农民服务。

Q:江老师,您对现在年青人工作、学习、生活、实践有什么建议和希望?

A: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都不错,但在业务方面应该多了解,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把科学理论知识跟业务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蚕桑、农业。

(整理、编辑:邓君浪、李复兴;审核:刘振环)


上一篇: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七十九—全国知名水稻育...
下一篇: 笃耕云岭、致惠民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科...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