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最新信息:
党群工作
法治宣传
以案释法
精神文明建设
民主管理
计划生育
女工园地
劳模风采
共青团
服务职工
离退休工作

您的位置是:首页 党群工作 女工园地

在“农科巾帼建功”活动表扬会上的发言稿
发布:   发布时间:2024-03-18   浏览次数:2780    

农科巾帼建功标兵 蔡青

(2024年3月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亲爱的女同胞们:

    大家下午好!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桃李花开、百花争艳的季节,爱美的女士们纷纷赏花踏青、流连春光,而我们农科院的女同胞们,虽然头戴草帽脚穿雨鞋忙碌于春种时节的田间地头和实验室,但却显得格外美丽,因为我们是农科战线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今天,很荣幸作为农科院女同胞的代表,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科研成长经历和感怀。

我1966年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父亲在革命年代是中共地下党交通员,母亲曾就读于云南农业大学,一直在农业局工作,这或许是我从事农业科研的缘分。1988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我院甘蔗研究所工作,承担“原始材料圃”管理,从此开始了我长达36年的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1991年,甘蔗所获国家立项实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建设,我的任务是负责整理编目各圃资源并建立数据库、对国内外品种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和染色体鉴定。1995年项目验收时,我们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数量最多、属种齐全的国家甘蔗圃及其数据库。1996年起,我先后主持国家攻关子专题、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农业部物种保护专项、国家基金等项目,系统化开展对国家甘蔗圃的资源收集整理、繁殖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利用等研究。历经多年努力,以第一完成人申报“甘蔗种质资源数据标准化研究及共享数据库的建设”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第二完成人申报“国家甘蔗资源库创建及高糖多抗种质创新利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我的工作历程中,国际合作对我学术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法国、美国等是甘蔗研究和生产先进国,但在1990年代,我们与国外还没有一个正式的有经费的国际合作项目。1998年前后,澳大利亚与甘蔗所达成了合作意向,但在研究内容、预期结果、经费等方面未达成一致,我们对澳的许多技术也难以完全理解。为推进合作,2001年我受所委派赴澳,重点任务是继续商谈、促成合作协议和种质交换协议的签订,并开展部分先期研究。当时我第一次出国,独自一人只身前往,忐忑不安又备感压力。白天大量做实验、晚上读文献补外语,同时多方争取机会到糖厂、生产基地、研究机构学习。时间分秒必争,一年在充实和忙碌中很快度过,合作和种质交换协议最终获得确定、我还完成了2篇SCI论文、引进原位杂交技术回所建立了分子与细胞学实验室,收获颇丰。2002年,中澳首次农业重大科技合作项目获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立项,合作研究在很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澳方项目负责人获2012年云南省彩云奖,省高端人才引进项目。19年的中澳合作为我国境外甘蔗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育种新技术、分子技术、检疫技术的引进和提升、人才培养等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在出国访问中,我也遇到过很多困难甚至凶险。有一次我因多做实验错过最后一班公交车,而工作单位位于城市远郊,我一个人在黑夜中走了4个小时才遇到地铁站,又错过站点,辗转回到住地时已临晨2点,又饿又累饥寒交迫。第二天澳方知道后,警告我不可加班,因为就在此前两天有一名中国学生就在我走过的路上被人抢劫后吊在树上身亡。当然,出国经历让我更主要还是受益匪浅,特别是从国外科研人员身上学到了对待科学专注认真的态度和积极创新的精神,与他们的交流使我的外语和协调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014年,我任“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甘蔗组组长,组织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开展合作,引进了珍惜古老的甘蔗食穗种,填补了我国属种保存的空白,引进了热带种等稀缺资源,培养了亚非杰青人才。2017年,我受院国合处派遣,赴尼泊尔参加有20多个国家100多位优秀女企业家参会的“南亚妇女发展论坛峰会”。我作为云南农业科技女科技工作者代表作“科技助推农业”报告,介绍了云南农业及我院科技创新成果,并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分享了提升教育与转变观念对促进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作用,获得论坛主席的高度赞扬和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努力开拓,为云南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创新绩。2005年我调至生物所后,把甘蔗资源研究的基础和经验拓展到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主持“云南作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等项目。2006-2012年,参加“云南及周边地区农业生物资源调查”国家和省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助理负责项目办工作。这是我省规模最大、最系统化开展资源调查的项目,参加单位多、人员多、任务重,面对庞大的组织工作,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和项目办的同事们组织考察、举办会议、汇总数据、交接组织繁殖,我还要负责经费管理、总结报告等,工作繁杂事无巨细,加班是常态。历经五年多,项目完成了对云南80县普查和40县调查,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该项目成果是全国第三次资源普查调查行动的技术基础。我通过在本项目的锻炼组织能力也得到较大提高。

2017-2018年,我主持完成“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4万余份资源得到安全保存和规范管理,被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第一批省级种质库,牵头申报“云南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集成创新与库藏珍稀资源鉴定”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21年,我负责起草编写“国家高原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可研报告。当时我刚做完腿部骨折手术,坐在电脑前不得不“高抬贵脚”避免血栓,就这样熬夜通宵地反复修改完成了报告、柱着双拐答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所领导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可研报告获省农业农村厅批复,2023年获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立项,总投资3160万元,是我院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中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对大幅提升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我深知在科研道路上的艰辛。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有人说“搞资源基础性工作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因此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从未放弃,我学会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我深感平台的重要,是农科院让我得以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不懈,是院、所领导和前辈们的支持指导让我学术能力不断提高,与同事们的合作让我获得了更多的启发和帮助,团队精神是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最后,我要感谢院、所领导,感谢每一位同事,感谢院、所妇联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在这个大家庭中不断成长。感谢家人对我的全力支持。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 在“农科巾帼建功”活动表扬会上的发言稿
下一篇: 省农科院妇女工作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妇...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