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最新信息:
院所动态
领导之窗
领导论坛
媒体聚焦
工作动态
合作交流
基本建设
科研基地建设 条件平台建设
院所务公开
清廉农科
档案管理

您的位置是:首页 院所动态 领导论坛

黄兴奇院长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10年工作会上的报告
发布:黄兴奇   发布时间:2010-01-21   浏览次数:71638    

抢抓机遇 齐心协力 加快发展

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

——黄兴奇同志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10年工作会上的报告

2010112

 

这次院工作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四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全国农业工作会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委八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围绕全院“十一五”科技事业发展规划,分析总结2009年工作,安排部署2010年各项工作,抢抓机遇,齐心协力,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次工作会议在美丽的孔雀之乡瑞丽召开,一个原因是德宏州是我省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桥头堡,是边疆多民族聚居的重要热带农业区,是我院院州合作的重要伙伴,双方的合作正在进一步拓展;另一个原因是甘蔗所瑞丽农业试验站“十一五”以来,以当地产业发展科技需求为导向,精诚合作,大胆创新,成功地走出了院企合作,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昨天,我们考察了瑞丽实验站、红瑞柠檬研究所的各试验基地,上午,兴泽书记结合传达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系统总结了全院2009年的工作,对2010年的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各单位部门要认真领会,切实抓好工作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院党委的领导下,在省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农业科技工作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的方向,自觉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谋划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突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基本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2009年度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完成院“十一五”科技事业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科技创新成果指标全面完成。去年,全院共获省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8项。其中,省级一、二等奖4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2项。“云南茶树优质良种选育、有机茶生产及名优茶创新研究”获省科学技术进步类一等奖;“云南稻种矿质元素和抗逆特性及其系统地理学研究”获省自然科学类二等奖;“主要粮经作物病毒TAS-ELISA检测试剂盒研制和规模化应用”获省技术发明类二等奖。发表各类科技论文622篇。其中,核心期刊379篇、SCI论文19篇,出版专著和技术手册29本。审定、登记植物新品种29个;申请专利知识产权保护50项,获植物新品种保护3个、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商标3。获云南省人民政府首届“云南省技术标准创新奖”2项。同时,今年进入公示省级科技成果奖励16项。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一是科技竞争力明显增强。承担的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逐步增加。2009年新上项目中资助力度超过200万元的国家项目达7项。转基因研究、水体污染控制获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支持。一批新兴优势学科和学科生长点正在形成。二是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拓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科技支撑的同时,经济类作物、生物产业开发类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其成果、品种、专利在全院科技成果中所占份额大幅提升。三是宏观研究能力不断增强。承担和参与制定的《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增产百亿斤粮食规划》、《蚕桑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提出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调研报告》、《关于实现云南花卉产业二次提升的建议》、《关于发展草本油料的建议》等相关成果获有关部门好评,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际科技合作优势特色进一步显现。一是与发达国家、GMS国家和国际研究组织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全年派出各类人员出国考察、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45102人次,出国人数首次突破百人次,接待来访外国专家41175人次。二是与GMS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继续向纵深推进。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在柬埔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深受当地领导、群众欢迎;20099月,在河内召开了大湄公河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理事会,讨论制定了2010年工作计划,通过了“大湄公河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章程”。我院代表交流合作组出席了亚洲发展银行在曼谷召开的农业工作会议,强化和提升了我院在次区域合作的地位和作用。三是继续推进与法国国际农艺研究合作发展中心(CIRAD)的合作。由柬埔寨农业部、印度尼西亚农科院、老挝农科院、泰国农业大学、越南农科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法国国际农业研究合作发展中心参加的“东南亚保护农业协作网”,于2009930在万象成立。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我院共获8个功能科学家岗位,18个综合试验站站长岗位,稳定支持经费1100万元/年。3名岗位科学家和5位站长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云南省首批启动的省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我院获首席科学家岗位5,功能科学家岗位22个,稳定支持经费410万元/年。进入体系的岗位科学家数量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名列第三位,获得稳定支持经费名列第十位,为提升我院科技自主创新和支撑、服务产业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科技经费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院到位各类科技经费近亿元,经费结构日趋合理,争取渠道进一步拓展。一是稳定支持逐步增强。产业技术体系稳定支持经费达1510万元/年;省财政核拨的院专项增至1500万元/年。二是科技项目竞争能力逐步提升。2009年全院新上各类科技项目122项,新增科研项目合同经费超过700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占总经费的61%。三是横向课题经费(技术性服务收入)大幅增加。横向科技经费投入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除烟草、科技咨询、农产品安全检测三大领域外,院企合作、院地合作成为推进横向项目增长的生长点。

(二)科技转化服务展示新亮点。

“八百双倍增”工程成效显著。全院结合粮食高产创建、间套种、科技扶贫和兴边富民等工作,组织实施“八百双倍增”工程,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全院科技转化服务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年示范推广优良品种191个;先进实用技术146项;建立各类百亩核心示范129个;组织实施增产、增收核心试点村101个;与77个企业开展合作,提供服务;全院累计派出高级科技人员856人次、科技人员1983人次;培训地方科技人员和农民68885人次、州市学科带头人631人次。实施和带动辐射面达1003.8万亩,增收11.66亿元。核心示范区、试点村粮食单产和农民人均收入高于预定指标。全院共完成成果转化示范面积1556万亩,增产粮食5.33亿公斤,增收15.55亿元。一改过去我院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小、散、慢和单兵作战、影响有限的格局。整合资源,集成示范,加速转化,累加效应明显提升,相关工作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州市领导、企业和农民的好评。

转化亮点竞相涌现。“云大麦2号”最高单产达720千克,百亩连片平均亩产达629千克,一举刷新2项全国纪录。水稻新品系“云粳30号”在陆良高产创建中平均亩产806.1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150公斤。引进的杂交水稻“两优2186”在勐海试验最高单产857公斤,百亩连片平均亩产804.6公斤,创西双版纳州水稻单产和百亩连片产量历史最高纪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56.58万亩,亩增产50-80公斤。花油系列品种在保山万亩示范平均单产超过200公斤。同时,甘蔗种苗温水脱毒、浅旋节本增效耕作、保护性耕作等一批新技术开始在生产中得到应用。科技扶贫也取得了新成效。

科技面上服务、院企合作、会展宣传服务不断增强。一是农信通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以即时服务信息为基础的《农信通专家问答—农村实用技术系列丛书》前36本即将出版。二是院企合作不断深化。环资所、质标所与昆明市烟草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花卉所与昆明锦苑花卉产业有限公司共建“省部共建花卉工程研究中心”;院与红瑞柠檬公司合作的科技产业联盟向纵深发展,成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成功范例。三是会展宣传服务创佳绩。由产业处、院工会精心组织参与了“全省职工才艺博览会”、“第五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会展,省、市领导亲临视察指导,对我院科技创新和转化服务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好评。相关媒体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前者还荣获了省教卫科工会颁发的最佳展位奖和优秀组织奖。为提升我院影响力和显示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产业稳步提升,转化服务收益大幅增长。一是科技转化服务收益全年实现收入(含成本)1.28亿元。上缴院617万,惠及职工平均收入13378元。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品种转让达96项,技术服务性收入大幅提高,达总收入的33%。二是规范管理迈出新步伐。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领导干部在公司兼职管理办法(试行)》,副处以上领导在公司的兼职全部按程序进行了报批。对全院各公司进行了内部审计,下发了审计整改通知,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审计整改,股权调整充实,规范公司财务等工作,对推进公司规范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组织争取产业化项目获新突破。全院共申报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70余项,合同经费13105.99万元,无偿资助经费达2679.06万元。新产品开发得到加强,全年开发各类新产品八大类共31项。科技转化服务为提高职工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科技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重点实验室稳步推进。云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级三年考核评估,综合评价为优秀;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与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进展顺利。二是工程技术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云南省花卉育种及栽培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准成为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与云南省烟草公司昆明市公司共建的“烟草科技联合实验室”投入运行;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开放合作基地”正式挂牌。三是检测技术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挂靠我院建设的“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昆明)分中心”完成建设任务,通过验收成为我国云贵及其生态近似区的植物新品种DUS测试、研究及培训的基地。四是科研基地建设分步启动。蚕蜂所、热区生态所新基地建设启动;院昆明科研实验基地规划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此外,一批相关科技平台,如作物种质资源中心、茶叶、咖啡、柠檬、蚕桑工程中心,进入前期策划、运作。

院部改造规划建设全面推进。一是院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取得新进展。院部19宗共计1321.83亩土地全部取得《土地使用证》;土地修编申请获省国土厅同意批复;委托昆明市国土规划勘察测绘研究院进行土地勘测定界作业全面完成。二是总投资为5692.22万元,总建筑面积为23351.96㎡的院部“一院三所”和热经所科研实验楼建设全面启动。三是院部职工住宅工程,在艰苦努力中稳步推进。

全院新一轮大规模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已经形成。新一轮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框架初步形成。驻昆五所和茶叶所科研试验办公楼科研报告的编制已上报省发改委。热区生态所科研实验楼重建经费已到位,建设前期工作全面展开。茶叶所、高山所办公及主科研区搬迁,前期工作稳步推进。蚕蜂所改造完善,甘蔗所扩建基地按计划推进。玉溪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云南农业科技园”建设全面启动。院昆明科研试验基地(嵩明县)建设进入选地置换,测绘规划阶段。

(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提升2009年,全院新录用科技人员98人。其中,博士9人,硕士55人。20名科技人员获研究员任职资格;26人获副研究员任职资格,全院高级研究人员总数达280人。2人入选年度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8人入选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全院入选总数达到50余人。新入选1名高端人才;省级花卉创新团队完了成各项培养期建设指标并通过考核;常规稻育种团队新入选省级创新团队培养;全院顺利完成了首轮事业单位岗位聘用,10名二级、30名三级、31名四级研究员;54名五级、100名六级、55名七级副研究员及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保障人员受聘上岗。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继续推进处所级领导干部公开竞聘工作。完成了驻昆单位6个副处级岗位和机关37个科级岗位以及驻昆研究所所办、科管科、工会女工委主任、团支部书记34个科级岗位的民主推荐和竞争上岗工作;选拔了530岁以下副处级干部充实驻州市所领导岗位。二是加大外派干部挂职锻炼。先后派出7名副处级干部挂职锻炼。1名到农业部,6名到昆明市挂职培养;2名科级干部到镇雄县中屯乡和武定县插甸乡;6名科技人员任新农村指导员。三是进一步强化干部培训工作。先后举办新任干部培训班、干部能力提升研修班等各类培训班12次,参训干部达679人次。同时,举办了5次思想政治理论讲座和4次处级干部集体学习交流讲座。四是按照省委的部署,完成了院、处(所)级后备干部的民主推荐及选培工作。

教育培训领域进一步拓展。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第三年招生,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与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扎实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培养逐步规范;与大理学院本科合作办学,农业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已正式启动0607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88人已到我院学习,实现了专科向本科教育的转变;对基层涉农单位和人员的科技培训逐步加强,全院开展各类科技培训活动185班次,培训人员37299人次,发放培训材料56022份;通过了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人才培养资格认证。

(五)软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计划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资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全年到位财政总经费28292.01万元,比2008年增加3000多万元。尤其是院财政专项经费预算从2008年的65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增长率达130%,有力地增强了院宏观调控和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认真完成了“小金库”清查、国有资产清理、经营性国有资产清查等专项财会清理整治,推进了规范管理。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严格预算管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及时修改完善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财会人员培训,切实执行内控制度,确保全院资金安全,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单位运行与发展。

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和督查,提高工作执行力。2009年以来,在对各类行政管理制度清理、归类的基础上,根据事业发展和管理工作不断改革的需要,废除了一批不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工作要求的文件和规定,建立和完善了包括科技管理、产业开发、计划财务、基本建设、人事工作、信息宣传、公文处理、督查工作、问责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加大了对三项重点工作的督查力度。按照督查工作管理办法,以院重点工作、重要会议和院领导批示及交办事项为重点,全年共发出《督查通报》27期,《督查专报》7期,《督查通知单》24份,督查事项共计165项,年底办结率97%

拓展信息宣传,提升全院的影响力。全年共编撰新闻稿件143条件。其中,在《云南日报》上发表68篇(头版20篇,头版头条1篇),《新华每日电讯》上发表3篇;在云南电视台《云南新闻》中播出新闻17条。向省政府报送27条政务信息,16条信息被省领导参阅批示,3条被《云南日报内参》采用,2条上报国务院办公厅。编印《信息快递》62期,《云南农科》12期,刊登600多篇各种体裁的文章,共计约60万字。院网站发布有时效性和新闻价值的信息1752条。

坚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全院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甘蔗所、蚕蜂所、热区生态所、高山所、生物所和全院,通过新一轮考核,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二是争先创优活动持续开展。院工会在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础上,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和“云岭优秀职工”评选表彰活动。1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院工会女工委被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授予“先进女职工组织”称号;院工会荣获云南省教卫科工会2008年度工会工作“创新成果奖”;花卉创新团队获云南省“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三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织职工合唱团参加云南省教卫科工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职工文艺汇演,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为我院争得了荣誉。四是离退休人员管理、安全保卫、计生、群众工作等工作都按照各自目标责任,完成全面完成了相关任务,为维护全院安全稳定,构建和谐环境,凝聚广大职工做出了重要贡献。

切实关注民生,积极改善相关条件。一是始终把增加职工收入和改善住房条件作为关注民生的重点努力推进。将职工收入增长纳入单位产业发展考核指标;院党委书记亲自抓院部职工住宅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二是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妥善解决了全院岗位设置和聘任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全院职工的利益。加强矛盾调解,针对信访和北京路延长线拆迁等复杂问题,开展了艰苦细致的工作,保证了全院的稳定和职工合理诉求。积极改进院部职工食堂条件,切实解决职工就餐问题。加强供排水管网的维护维修,确保了全院的科研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障了全院的安全和稳定。三是切实关心困难职工居民。广泛开展职工医疗互助、送温暖慰问活动,全年看望慰问特病()职工、困难居民、离退休老同志等人员685人次,发放慰问金90多万元。

上述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党委领导、行政努力的结果,更是全院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奋斗、辛勤耕耘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院行政向长期关心和支持农业科技工作的各位领导、部门和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院广大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思想观念与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云南的要求还有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农业农村经济的要求还有差距;四是产业开发成效与广大职工的要求还有差距;五是管理水平、科研条件与建设现代科研院所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充分认识新形势对农业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临的新挑战,明确目标任务,齐心协力,加快发展

(一)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农业是国家的战略性基础产业,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中央将下发第七个中央1号文件,就“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进行部署。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代表中央首次将农业科技创新明显滞后,作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六大问题之一,要求在完善体系,加大投入,解决脱节,提高效率上下功夫;要求把生物育种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产业抓紧抓好。这无疑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去年10月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根据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分析,作出了农业农村发展对科技进步的要求明显提高,需求明显增加,依赖明显增强的科学判断。强调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五个迫切要求。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重点:把握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两大基本任务;着力加强公益性农业科研与科技推广机构两大基础平台;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与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两大关键支撑。要求健全体制机制,努力开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新局面。原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提出了准确把握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的总体思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产业的根本方向;必须坚持提高“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共给的保障能力、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提升产业水平,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三项能力”的目标任务;必须坚持突出强化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三个关键环节;必须坚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这些精神是我们做好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落实。

今年国家农业发展的相关重点:一是抓增产,保粮食安全。大规模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间套种。二是调结构,保增收。棉花、甘蔗、食用油料(大豆、花生、油葵)生产将进一步提升。三是抓建设,提升土地质量。主要是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四是转变发展方式。园艺、畜牧率先向大规模设施化、标准化生产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现代化。

充分认识我院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科技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奠基之年,更是我院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面临着十分繁重的创新、转化、基本建设和规范管理任务。一是科技投入的稳定支持机制尚未建立。我省以竞争性支持为主体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秦省长同意的每年支持我院2000万元农业科技专项,按科技厅、财政厅的要求,需由我院组织项目上报科技厅,符合科技厅支持要求才给予支持,项目纳入科技厅管理。二是随着现代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速度的加快,农业科技需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服务任务日趋加重。今年,国家和省粮油高产创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园艺、畜牧将作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抓手,率先向现代农业转化。三是科技产业面临政策导向调整,政策支持不足,激励机制不配套和抗风险能力弱的挑战。四是基本建设已经铺开,点多面广,资金缺口大,争取的难度也在加大。五是规范管理欠债多,推进改革的难度大,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总之,今年是我院改革发展中困难十分突出,任务非常繁重的一年。

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统筹协调,科学发展。面对新形势提出的新挑战,我们必须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从努力应对风险挑战、坚持趋利避害中创造机遇、抓住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加快发展。一要牢牢把握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三项中心任务,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围绕中心强化科技支撑。二要始终坚持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定位。服务生产主体,积极争取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三要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云南农业发展的特点,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拓展研究面,提升支撑能力。四要充分认识科技自主创新的基本规律,把争取稳定支持和加强学术交流作为不懈努力的方向。五要把握现代科研院所建设的标准和要素,扎扎实实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建设。六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服务中心,协调统筹全院发展,为新时期云南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2010全院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2010年全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国家和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抓住机遇,继续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基本建设三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科技计划,为“十二五”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为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0年全院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启动科技创新品牌打造工程;新增科技项目合同经费6000万元以上;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一、二等奖5项,力争实现国家奖励的突破;审定、登记农(林)作物(植物)新品种20个以上;获各种专利及植物新品种保护权30项以上;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300 篇,其中SCI收录 20 篇以上;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应用2500万亩以上,新增粮食12亿斤,增收20亿元;科技转化服务收益院所可支配收入增长30%;全院总经费力争突破3亿元;基本建设快速推进;职工收入进一步增加;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取得新突破;软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突出重点,抢抓机遇,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

(一)以增强全省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高质量全面完成“十一五”科技目标任务。一是各研究所要对照各自的目标任务,切实抓好在研任务的完成和结题验收。尤其是国家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和结题验收;抓好总结和考核工作。二是抓住国家启动十大区域性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和省科技厅落实秦省长批示,启动我院农业科技专项的机遇,认真组织好一批重大项目。围绕粮食安全和特色优势产业链构建科技支撑链(粮食、甘蔗、茶叶、蚕桑、花卉、柠檬、咖啡、万寿菊、魔芋等),积极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进一步突出生物育种,提升育种技术水平,扩大育种面,提高育种效率。进一步加强新技术、高效农业技术(间套种、设施农业、节本增效等技术)、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节水农业、循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开发一批新产品。三是高度重视横向合作与横向项目的组织实施,将其纳入规范管理与考核。高度重视院企、院州合作,积极探索全方位支撑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科学制定“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和云南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从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基础条件改善、科技保障能力提升四个方面,统筹规划发展;在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新技术产品开发研究三个层面上,科学布局研究力量;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加强生物产业导向型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围绕坝区高效农业、山区循环经济农业、沿边开放型农业和热带农业快速拓展的区域性农业发展趋势,加强区域性农业发展科技研究;在学科布局上,进一步突出育种学科优势发展、加强栽培与耕作制度改革、农业环境(防灾减灾、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基础性研究;在国际科技合作上,要进一步推进GMS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升合作水平,着力打造我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桥头堡。

突出重点,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启动科技创新品牌打造工程。一是着力打造创新型团队,培养领军型人才。依托特色重点打造2-3个在国家层面上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农业科研所,卉所、甘蔗所、粮作所等要先行一步;重点打造10个左右在国家层面上有重要影响,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团队,花卉、甘蔗、种质资源、柠檬、咖啡、马铃薯、大麻、植物病毒、水资源污染治理等学科要重点发展;重点培养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当好科技排头兵。要整合内部资源,推进跨所学科研发中心的组建和运转,形成纵横交叉的网络状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学科互动,提升科技效率。要继续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协作网建设,推进科技资源的上下整合,提高互动效率。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地方、农垦和企业,尤其是烟草的合作,积极推进种植业与养殖业学科交叉发展,建立科技联盟,促进学科互动、产研结合、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从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观测实验站和农业科技基本研发平台四个层面全面部署,重点争取部级平台,推进省级茶叶、蚕桑、咖啡、柠檬工程中心建设,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作物病虫害抗性鉴定检测等基础研究平台。

(二)以提高全省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为目标,进一步推进科技转化服务工作。

继续推进“八百双倍增”科技集成转化服务品牌打造工程。按照“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全面推进,支撑产业”的原则,结合国家和省粮油高产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山区综合开发、兴边富民、科技扶贫等重大举措,整合资源,继续组织实施八百双倍增”工程。实施方案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兼顾面上,早部署,早组织实施,针对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重点抓好新品种、新技术、高效农业、晚秋作物与间套种集成展示,着力打造有重大影响的亮点。商科技厅,将其作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大项目给予支持,同时加大奖励支持力度,确保八百双倍增”工程取得新成效。各研究所必须高度重视,按照院统一部署和任务分解,结合科研课题、结合产业体系任务、结合展示推介、结合院地、院企合作等相关项目切实组织实施。

继续加强科技面上服务与应急服务。一是建立农业科研与生产需求信息沟通机制。增强科研的针对性和服务的及时性。二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推介发布制度。构建农业科技成果推介发布信息平台和机制。向政府建议年度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向社会推介农业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三是继续做好农信通即时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提升质量,打造服务品牌。四是规范建立应急服务反应机制。明确职责,规范投入,针对可能出现的农业自然灾害,建立应急反应技术体系数据库,不断提升应急服务指导能力。

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方式和分配激励机制。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转化效益,提升院所综合实力,增加科技人员(职工)收入。这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省情所决定的。但是我院科技产业发展长期受政策和市场的影响,举步维艰,方向不明,徘徊不前。根据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的基本定位和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基本要求,我院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知识技术性产业。一是加强以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培育,发展技术贸易。二是促进科技服务型产业的发展。加快横向合作技术服务、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农业检测服务和农化服务产业发展。在发展方式上,具有经营性质的产业,要从自己干,逐步转变为支持别人干。支持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民营企业,转化院所成果;支持民营种子产业做大做强。院所要成为支持产业发展的品种源、技术源、产品源和企业孵化器。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型企业,自主经营发展壮大。在分配激励机制上,一是政策上支持,鼓励职工入股成果转化企业,参与经营,获取红利。二是支持知识产权、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奖励力度。根据参与转化服务的贡献给予奖励。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产业发展新思路,把该管的切实管起来,不该管的,无法管好的,下决心放出去。做好年中党委产业工作会的各项准备,指导全院科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以加快农业科技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基本建设工作。

高质量高标准抓好在建项目。一是认真抓好院机关行政办公楼、园艺、质标、药植、热经、热区五所科研实验楼;蚕蜂所蚕桑检验培训楼、种质资源保存中心等在建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年内竣工验收。二是切实抓好玉溪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云南农业科技园”建设,千方百计加快进度,边建设、边示范,力争年底初具规模,2-3年达到预期目标。三是要认真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花卉产品质量检测两个部级质检中心的复检,以及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装备提升等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精心策划,百倍努力,争取新上一批重大项目。一是力争院部职工住宅工程上半年启动建设。二是完成院昆明科研试验基地的土地置换,年内启动建设。三是力争年内完成粮作、经作、花卉、生物、农经和中心实验室,驻昆五所一室科研实验楼打包建设批复,并开工建设。四是力争年内完成高山所、茶叶所科研实验楼,两所和热经所职工住宅建设批复,并启动建设。五是精心组织,齐心合力,努力争取一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落户园区、基地和院、所部,提升科技装备水平。

统筹兼顾,综合协调,科学调度,确保基本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一是要按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的要求,加强科学规划。尤其是院部留用土地的科学规划、昆明科研试验基地规划、新建所部与原有基地规划。二是在原已形成的基本建设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院“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将瑞丽、海南试验站改造建设及甘蔗所、高山所试验基地等建设纳入规划。三是加强综合协调与有效衔接,确保全院基本建设有序推进。四是加强资金筹措与科学调度,保全院正常运转,保重点建设按期完成。五是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和监督,认真落实各项廉政制度,确保人不倒,质量优,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四)以建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进一步推进院所正规化建设。

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回顾我院的建院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组成除省所外,大都来自试验场站,其发展长期处于改革动荡,以求生存为目标的步履沧桑艰难发展期。其人员构成相当部分不具科研基本能力,其科技人员大部分未经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其部分研究所长期无明确的方向、明晰的职责。科技装备差、学科体系不全,学风不严谨、人浮于事、科研效率低下、管理混乱。面对农业科技需求不断增长,农业科技大发展的新机遇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管理不断规范,院所绩效考核即将启动的新挑战,我们必须超前布局,以建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全面推进院所正规化建设。

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基本要素和特征。准确地讲,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应该包括: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实验设施;明确的科研方向,健全的学科体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科学规范的管理保障体系,较强的保障能力;良好的创新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高效而突出的专业业绩。科学、民主、和谐、创新是现代科研院所的人文环境特征。讲科学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讲规范、讲制度;讲民主就是要创造各种学术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就是要推进院所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是科学的基础;讲和谐就是要建立规范有序,稳定协调,不骄不躁,有利于潜心研究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讲创新是因为创新是科技的灵魂,是科研所的基本职责。我们要把握这些基本要素和特征,努力推进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

扎实推进院所正规化建设。一是各所要根据国家和省农业发展需求、科技发展趋势和学科发展规律,进一步凝练、明晰科研方向,完善学科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二是要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要求,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要进一步完善院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咨询制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等制度;要抓住绩效工资改革的机遇,全面推进三类岗位的绩效考核,加强岗位管理,大幅度提高科技效率;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将种质资源、育成材料纳入科技档案管理范畴,有效提升院所科技积累,提升科技资源利用率;要进一步规范科技统计,建立院所科技管理和科技成果数据库。三是加强创新环境建设。要按照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讲话中所提出的“我们全部科技政策的着眼点,就是让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此,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当好科技工作的‘后勤部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院所学术交流,努力营造自由讨论,学术思想撞击,竞相迸发创新火花的浓厚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四是突出重点,加快科研硬件现代化建设步伐,按照先进、实用、配套的原则,大幅提升科技装备水平,提升科技保障能力。

(五)以构建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全院软环境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本单位履行职责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根本优势,政治核心是我们党领导的根本核心。各研究所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和省委八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事业发展贯穿于科研事业单位党组织活动的始终。认真贯彻落实《院科研所党政工作管理细则》,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各所行政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监督,坚持加强沟通、大事报告、重大决策党政联席会议决定的制度,按规定保障党的基层组织有较为充裕的工作经费,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本单位履行职责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事业发展。

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一是进一步完善《院行政工作规则》,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积极推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程序化。二是建立完善院务信息平台,建立行政通报制度;设置院长信箱加强与广大职工、科技人员的互动沟通。三是支持院所职工代表大会按规定履行职能职责,高度重视,认真办理职代会提案,自觉接受职代会的监督,建议职代会适当减少处级以上干部的比例,充实普通职工和一线科技人员代表。四是充分发挥院科学技术委员会把握学科方向,指导学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咨询重大科技决策的作用。

切实转变作风,规范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一是不断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科研所、服务科技创新的意识。尽量减少科研所、科技人员的繁杂负担,努力创造潜心研究、潜心推进成果转化服务的良好环境。二是加快修订完善各项工作规则和制度,形成符合我院实际,简单明了的工作程序规则体系,切实提高规范性和工作效率。三是强化督查、通报、问责制度,提高执行力。四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减少发文,减少会议,规范接待,厉行节约,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五是加强廉政建设,加大审计监察工作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要树立发展是政绩,和谐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一是继续把增加职工收入,改善职工住宅作为全院最主要的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加快推进。二是认真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良好的工作生活秩序。三是继续做好民事调解和信访工作,完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定期走访机制、沟通协调机制、教育引导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等“五个长效工作机制”,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四是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和女职工工作。五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继续做好“扶贫济困送温暖”、节日慰问等工作,努力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广泛开展创先争优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女工委员会等群团组织在四个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三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四是积极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承办好第42届“农科杯”省级老年人体育运动会,增强凝聚力。五是继续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彰显全院影响力。

同志们,2010年是我院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肩负着光荣而艰巨任务。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目标和奠定“十二五”发展基础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凝心聚力,以时不我待,坚忍不拔的精神,攻艰克难,扎实工作,为全院的改革发展做出新贡献,为全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 唐开学副院长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10年工作...
下一篇: 何兴泽书记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10年工作会...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