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最新信息:
科技创新
科技进展
科技平台
科技成果
获奖情况 产品展示 图书 论文 新品种 新技术 专利

您的位置是:首页 科技创新科技成果 获奖情况

2006年获省(部)级奖励的科技成果简介
发布:肖卿   发布时间:2009-07-27   浏览次数:33020    

2006年获省(部)级奖励的科技成果简介

 

云南野生稻保护与遗传特性研究

(荣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本项目组开展了如下研究并取得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潜在应用成果:

⒈通过系统调研明确了云南野生稻资源自然分布现状;发现并用分子手段验证了3种野生稻的新居群8个;针对濒危程度和原因提出了多项保存保护建议,为国家《云南野生稻资源原位保护区建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⒉保存保护研究:首次提出并建立了野生稻异地植株、细胞工程和DNA保存三个层面的保存保护技术体系,在珍稀植物资源保存保护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⒊云南野生稻遗传特性研究。首次系统明确了野生稻重要生长发育习性和农艺性状,发现了诸多特殊优良性状;系统鉴定了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筛选出一批中抗性材料。首次揭示了野生稻稻米品质遗传多样性和优良基因源,提出了普通野生稻尚未出现粘糯分化、元江普通野生稻籼粳分化不明显的观点

⒋优异种质发掘创新:从3种野生稻中分离到抗性基因同源片段78个,在GenBank注册新基因片段20个。构建cDNASSH)文库5个,从中发现重要功能基因cDNA 23个;分离得到4个抗白叶枯病Xa21同源基因,抗稻瘟病Pi-ta- Pi-ta+ 基因各1个,为基因分离克隆、进化和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首次综合运用多种生物技术提高野生稻资源远缘杂交转移利用效率,培育出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的种质创新材料,即育种优良亲本。

⒌发表论文论著共计35篇,SCI论文3篇,影响因子合计15.634。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1名。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6J0001

起止年限:19981-20043

项目类别:“十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十五”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九五”滇沪合作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农科所

陆良县种子公司

完成人员:黄兴奇   程在全   刘继梅   吴成军   丁玉梅        杨明挚   鄢波 王玲仙        曾黎琼

 

优质鲜食玉米甜糯888的选育

(荣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经检索机构查新,甜糯888的培育方法为国内外首创,独家培育了二个新的自交系,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甜糯888的培育成功拓宽了遗传基础,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青食玉米种质基础狭窄、遗传多样性匮乏的局面。甜糯888在云南省青食玉米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鲜穗1422.8千克,在10个参试种中居第一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目前分布到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6个国家,从海拔2003100的地区均有种植。甜糯888品质优良,各项品质指标均超过国家食用玉米一等质量标准,且外观品质极佳,克服了目前我国鲜食玉米适口性、商品性较差的缺点。具有突出的新颖性、一致性、稳定性,2002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权。

2003-2005年,在云南省昆明、曲靖、版纳、德宏、保山、大理、丽江、文山及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累计推广应用34.9万亩(其中200516.34万亩,占我省鲜食玉米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鲜果穗新增产值3.07亿元;鲜穗采收后青玉米杆还可用于饲喂牛、马等牲畜,青杆新增产值2792万元,累计新增产值3.35亿元,产值达10.4亿元,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品种的培育成功和推广种植对满足我省乃至我国日益增长的青食玉米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6Y0012

起止年限:20015-200512

项目类别:“十五”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创新人才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曲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种子管理站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保山市种子管理站

完成人员:番兴明   黄云霄   韩学瑞   郭琼华   肖昌孝   田俊明        陈洪梅  刘 

 

高产软米两系杂交籼稻“云光14号”选育及应用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在省“九五”、“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云南两系杂交稻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执行过程中,利用我国独创的光敏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新技术育成高产软米两系杂交籼稻组合“云光14号”。200010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它标志着光敏两系法杂交籼稻育种技术体系在云南已经成熟。200211月获植物新品种权。20038月获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200510月通过越南农业农村发展部审定(2381.QD/BNN-KHCN)并获准大量进口。使我省1600以下稻区的杂种优势研究利用上了新台阶。

云光14号的特征特性:株高100-110cm,全生育期较相同海拔下汕优63早熟10-15天,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糙米率83.0%,精米率64.0%,直链淀粉14.96%(类型:低),胶长104.0mm(类型:软),糊化温度等级3.0(类型:高)。主要品质指标达国颁优质稻谷1-2级标准。云光14号不仅优质、高产、多抗,而且苗期耐低温,熟期耐高温,适宜在海拔5m-1550m的稻区种植。

云光14号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2000年通过省级审定后,经过2001年、2002年的扩大示范及配套技术研究,从2003年迅速上升为各适宜区的主推组合。2001-2005年累计推广133.26万亩,其中2003-2005年推广118.34万亩。平均亩产603.29千克,较对照平均每亩增产稻谷60.77千克,新增稻谷总产量8097.66万千克,稻谷价格为1.54/千克,新增总产值1.244亿元,新增纯收益1.136亿元。另外云光14号为优质软米稻谷价格,比三系杂交稻平均高0.2/千克,新增纯收益1.446亿元。两项合计新增纯收益2.592亿元。

云光14号已具有成熟的产业化开发配套技术体系:1)确定了湖北仙桃为最佳的制种地点,安全播种期为510-20日,制种产量达200千克/亩以上,种子纯度稳定在98%以上。2)根据云光14号在不同地区的特征特性,因地制宜(中越缅)拟定了不同的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模式。3)云光14号在省外(如贵州、广西等);国外(如越南、缅甸、巴基斯坦、老挝等)示范推广取得成功,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市场前景看好。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6Y0007

起止年限:19967月至200512

项目类别:九五”、“十五”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水富县富丰种业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卢义宣   罗友金        周世华   刘晓利   徐开荣   谭春艳

 

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农产品安全监控中“检测效率不高、评价标准不健全、有害物污染状况不清”等技术“瓶颈”,通过创建快速前处理技术和多组份定性定量方法,研究建立了农产品105项安全参数的检测新方法,检测效率提高了3-5倍;引入风险分析方法,研究确定了23种农产品的12项有害物安全限量,制定安全限量标准4项,农业部作为强制标准予以颁布实施;通过监测分析,提出了野生食用菌和普洱茶品质与安全标准建议值22项,被有关单位引用采纳;通过连续4年的监测评价,摸清了昆明市、成都市等蔬菜农药残留状况,提出降低蔬菜农残的对策措施,并被政府部门采纳;完成论文22篇,已发表18,累计影响因子14.35

项目成果集检测新技术、安全标准、监测评价和控制措施为一体,配套完整,针对性强,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创新:(1)国际上首次建立了50种农药残留的基质固相分散-气质定性定量技术、8种重金属的同时快速测定技术、抗生素、激素与兽药残留三类物质的同时测定技术;(2)国际上首次采用分析保护剂等技术,将甲胺磷、抗蚜虫威等18种农残检测的灵敏度提高了10;(3)在国内率先创建了复合基质固相分散前处理技术平台,解决了多类残留同时检测的共性关键技术。

项目成果成为农业部、昆明市政府等有关政府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直接指导蔬菜安全生产和流通监管,使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3年间,昆明市蔬菜农残超标率从32.5%下降到8.3%。标准成果被国家认监委、农业部列入无公害认证目录。技术成果在全国8个省市推广应用,2年新增直接经济效益2103万元,节支473万元,挽回损失940万元,合计3516万元。通过项目实施,本单位在云南首次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定点监测2项资质,推进了全国9个省市农产品认证和监管的快速发展。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6Y0009

起止年限:20021月至200512

项目类别:“十五”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计划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

完成人员:黎其万   刘家富   刘宏程   汪禄祥   梅文泉   和丽忠   董宝生        汪庆平

 

优质粳稻新品种云粳优5号选育与应用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云粳优5号是云南省农科院粳稻育种中心选育的优质粳稻新品种,组合为云粳优1/云粳优2号。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稻米品质好,香味浓郁,精米外观油亮,籽粒细长,在市场上每千克大米比一般大米售价高0.4元左右,是目前我省粳稻中公认的优质米新品种。二是适应性广。云粳优5号既适应滇中温暖粳稻区种植,也适应滇中北部温凉粳稻区种植。三是适应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经济效益明显。2003-2005年在全省11个州市累计推广56.1893万亩,创经济效益8378.17元。除去投入外,纯经济效益为8353.67万元。主要技术特点:一是在亲本选配过程中,非常注重特色。其不但综合了云粳优1号籽粒细长、品质好的特点,还具有浓郁的香味。二是在云粳优5号的选育过程中,采用优质高产耐寒抗病四特性同步鉴定作为选种科学依据的育种方法。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6Y0005

起止年限:1999年至2005

项目类别:“九五”、“十五”云南省发改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十五”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科院粳稻育种中心

完成人员:赵国珍             范光华   刘吉新      廖新华

 

云南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研究

(荣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本项成果利用生化标记并结合常规品质测试,对云南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的品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在云南不同生态条件和田、地两种栽培方式下,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明确了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提出了云南的小麦品质区划初步设想,为云南优质小麦布局和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在国内最早建立了可同时鉴定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方法,明确了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1B/1R易位、淀粉特性和Waxy缺失在全国与云南的分布规律。其中,云南的主要品种(系)的7+92+12Glu-A3aGlu-B3j1B/1R易位系)亚基频率最高,其次是亚基1N,再次是5+10亚基,并检测出稀有亚基Glu-B3b’;探明了优质亚基频率较低和1B/1R易位系频率较高,是造成我国小麦面筋质量较差的重要原因;明确了位点变异及单个亚基对加工品质的贡献大小;提出了优质面包品种的亚基组合应为17+85+10Glu-A3d,优质面条品种对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要求不严,但Glu-A3dGlu-B3d有较大的正向效应;1B/1R易位系对小麦加工品质有显著的负面向效应,提出了导入优质亚基12*7+85+10Glu-A3dGlu-B3d,并淘汰1B/1R易位系是提高面筋质量的主要途径。该研究材料数量多、类型丰富、研究难度大,所提出的生化标记鉴定或测试方法简便、微量,便于育种单位应用。

项目组共发表相关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3篇,国内一级学报13篇,引用频率179次,他人引用164次。省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项成果为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具有创新性,总体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HMW-GSLMW-GS及互作对面包和面条品质的影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6J0002

起止年限:19991-200512

项目类别:“九五”云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十五”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于亚雄   何中虎        杨金华             胡银星

 

玉米DUS测试技术体系的构建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目针对品种权审查及种子质量监测的技术瓶颈,多学科结合建立了由129360DUS测试性状值、2112SSR标记图片及其数字指纹、3234张植株形态图片相互对接成的数据库;建立和完善了由玉米DUS快速测试等5个关键技术组成的玉米DUS测试体系;发表论文9篇,累计影响因子4.493。该体系缩短测试时间为原来的1/31/6,操作简便、成本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据需要随时鉴定。其技术组成复杂、工作量较大、难度很大,总体已达国内领先水平。

该体系具有DUS测试和种子质量鉴定监测的功能,创新点突出:在国际上首次用符合系数建立了异地DUS测试技术、玉米数量性状的DUS测试技术、玉米DUS快速测试技术和DUS测试标准品种的DNA指纹库,解决了测试和监测中的关键难点。

两年间,成果被全国71.43%DUS测试单位、云南部分种子部门和育种单位应用,证明了它比原技术的优越性。项目显著提高了玉米品种权保护的数量和质量;显著减少了伪劣种子对农民的坑害;推进了面向东南亚的农作物品种质量监测平台的建立,有助于裁决和减少品种质量引起的国际纠纷;完善了玉米育种评价技术。其社会效益较大,并挽回农民的经济损失约1045.296万元,对以育种创新为依托的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社会发展有较大意义。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6Y0006

起止年限:200210-20059

项目类别:“十五”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思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张建华   杨晓洪   张金渝   米艳华   华秋瑾   王建军   胡美静

 

昭通苹果绵蚜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研究深入、系统地研究并明确昭通市苹果绵蚜的发生规律和主要生物生态学;掌握了预测预报、防治指标、关键防治时期及技术;明确了主要天敌昆虫对苹果绵蚜的控害能力及其日光蜂人工繁殖技术;掌握了果园生草增加植被多样化控制苹果绵蚜的技术和初步机理;筛选出防治效果高于90%、低毒、安全的杀虫剂;制定了带虫苗木和接穗的消毒处理技术;采用线粒体DNA限制性多态性技术(RFLP)研究苹果绵蚜地理种群;建立了“苹果绵蚜综合防治技术方案和规程”;研发出1套网络版苹果绵蚜防治专家系统。经科技查新和专家评议,项目总体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成果为国内外首次报道。项目研制的 “综合防治方案与技术规程”科学合理、操作简便、高效安全、技术规范,且防治成本低。3年累计示范区面积6.95万亩,总增产1784.47万公斤,总增值3092.52万元,纯收益2510.41万元。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6Y0004

起止年限:20029-20058

项目类别:“十五”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

昭通市植保植检站

完成人员:谌爱东        赵高慧   龚声信   赵雪晴   李迅东    

 

几种主要外销高档花卉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示范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本项目由“新品种的引种筛选及繁殖示范”、“非洲菊抗萎蔫病新品种的选育”、“花毛茛、银莲花切花及盆花型新品种的选育”、“百合新型品种的选育”4个子课题组成。过四年的研究,目前4个子课题取得的成绩是,完成了31个非洲菊新品种的引种筛选,已重点推出5个新品种(水粉、蓝博、枪神、大撒拉斯、一点红),示范推广面积170亩;加上别的推广品种及其它组培室扩繁由花卉所推出的品种,课题实施期间,非洲菊的累计推广面积达2000余亩;完成了23个花毛茛品种的引种筛选,其中5个适宜云南气候条件且畅销的品种,示范栽培面积达20亩;完成了9个银莲花品种引进,试种面积超过5亩。已总结出花毛茛、银莲花的这两种新型花卉的种球繁殖及栽培技术措施。通过引进和收集非洲菊、百合、花毛茛、银莲花的抗性亲本及种质材料,开展了大量杂交配组试验,从20余万个杂交后代中,筛选出非洲菊优良株系50余个,其中5个自育品种(红地毯、靓粉、冬日、黄杏、温馨),申请了植物新品种保护,红地毯、靓粉已于20051月获保护授权,另外3个品种正在进行DUS测定,有望很快获得授权。自育品种的商品性状好,达到国际新品种水平,在适应性、抗逆性及抗病性方面优于国外同类引进品种。尚有非洲菊、百合、花毛茛、银莲花杂交后代上万个,很快将不断育出这几种花卉的新品种。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6Y0003

起止年限:20011-200412

项目类别:“十五”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完成人员:    刘飞虎   李金泽   吴学尉   王祥宁   王其刚   屈云慧

 

云南优质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及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项目历时四年时间,调查收集了云南省七个地州(市)36个县392个乡镇,2954个村委会的气候信息12万多个数据;调查获得了45448个植烟片区共482万亩的168万个基础数据;采集烟田(地)土样6100个,经9.7万多项次的测试分析,获得土壤理化性状数据15万多个;设立了892个烟叶挂牌取样点,共采集4172个烟样,经5万多项次测试分析,获得7万多个烟叶样品数据。通过上述数据的分类、分析和整理,应用SQL server建立了四个基础数据库(含可植烟土壤资源数据库、生态条件数据库、土壤理化性质数据库、烟叶质量数据库),并应用GIS技术建立了项目区空间数据库,包括可植烟片区、土壤理化性质现状、烟叶品质等五大类14个专题的数字化地图。

系统研究了云南主要烟区气候因子、土壤理化性状对烤烟品质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了温度、海拔、降雨与烟叶品质的关系,为云南优质烟生产规划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探明了<0.01mm土壤粒级含量、土壤养分、烟叶品质三者相互影响的规律,并根据<0.01mm土壤粒级含量,结合土壤养分状况,确定优质烟平衡施肥方案,并应用于大面积优质烟生产。将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网络GIS技术、数据库技术与云南烟区气候因子、土壤理化性质、优质烟生产技术、烟草种植规划等多项研究成果,加以综合集成创新,研制出“云南省优质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在项目区两年的生产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达430万亩,增收节支达20700万元。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6Y0014

起止年限:20027月至200512

项目类别:“十五”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烟草楚雄州公司

完成人员:     潘艳华   段应泽   张汉德             张树锋

 

高新技术在云南啤酒麦芽产业化开发中的应用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成果充分发挥云南资源和生态优势,啤酒大麦、麦芽和啤酒产业紧密结合,综合运用食品科学、生物技术、遗传育种与栽培等多学科、多种方法和技术相结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显著效益、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1)选育出国内最优良“澳选2号”和“盐麦2号”2个新啤麦新品种累计推广81万亩,新增啤麦5.45万吨,新增效益9119.7万元;集成了多种栽培技术累计建立啤麦生产基地281.4万亩, 增产啤麦28.1万吨,增加效益3.93亿元;对云南啤麦生产和麦芽产业发展起了巨大促进作用,促进了云南啤酒工业快速发展和效益提高。为解决中国啤酒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做出贡献。(2)用ZAU-I催芽灵结合长断水、频通风工艺,以云南产优质啤麦为原料在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曲靖有限公司和大理金穗麦芽有限公司生产优一级麦芽约6万吨,新增产值768万元。(3)选育出ZAU110-2及其改进KM-110菌种在昆明华狮啤酒有限公司酿造啤酒9万吨,产值2.7亿元,新增产值452.5万元,节支328万元。(4经省情报所国内及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分析啤酒花化学成分,黄酮和多酚含量分别达76.5mg/g47.40mg/g,三七花代替啤酒花的啤酒,三七叶与支根研制出三七啤酒、高氨基酸马铃薯啤酒,银杏叶黄酮糖苷提取物和茶多酚添加啤酒”共5方面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或仅本成果完成人报道;国内外发表论文17篇,其中2篇被SCI3篇被EI收录。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6Y0011

起止年限:20018月至200412

项目类别:“十五”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曲靖有限公司

昆明华狮啤酒有限公司

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曾亚文   何国庆   何树林   雷德志   王友永   普晓英   陈启和

上一篇: 云南茶树优质良种选育、有机茶生产及名优茶...
下一篇: 2007年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获奖成果简介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