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最新信息:
科技创新
科技进展
科技平台
科技成果
获奖情况 产品展示 图书 论文 新品种 新技术 专利

您的位置是:首页 科技创新科技成果 获奖情况

2007年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获奖成果简介
发布:肖卿   发布时间:2009-07-21   浏览次数:43629    

热带高油玉米云瑞21(云优21)的选育

(荣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项目历经12年,利用我省独创热带白粒高油玉米种质选育出国内外首个热带白粒高油玉米品种云瑞21(云优21)。据国家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其全籽粒粗脂肪6.06%,粗淀粉72.25%,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同时达到高淀粉标准的高油玉米品种,属国内外首创的重大技术发明。

云瑞21是利用分子生物学(SSR标记)和常规育种相结合,通过配合力分析、遗传多样性研究和杂种优势群划分,应用于育种实践选育而成, 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成功拓宽了高油玉米的遗传基础,解决了长期困绕全世界高油玉米种质基础狭窄、遗传多样性匮乏的重大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其中4篇发表于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

云瑞21有效解决了目前国内高油玉米产量低的问题,产量较大面积推广普通玉米杂交种兴黄单892增产13.8%,居2003-2004年云南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南部组第1位。

云瑞21具有突出的抗病性,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鉴定,抗玉米大小斑病、中抗灰斑病、丝黑穗病、穗腐病和矮花叶病等主要玉米病害,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突出抗病性的白粒高油玉米品种。

云瑞21具有突出的新颖性、一致性和稳定性,2005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权。

云瑞21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目前已在云南省累计示范推广181.82万亩,是目前国内外推广面积最大的白粒高油玉米品种;新增玉米11.88万吨,直接间接新增产值达4.80亿元;我省试验表明用云优21为主体的饲料养猪,饲养生长肉猪比普通玉米饲料平均增效达33.55%,推动了畜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Y0011

起止年限:19955月—200612

项目类别: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杂交玉米高产、优质、多抗新组合选育、繁殖及示范推广”(95A1-2)、“杂交玉米专用优质高产抗病新组合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示范”(2001NG05)、“杂交玉米专用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示范”(2006NG06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临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种子管理站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番兴明  谭静  段智利  李学智  徐春霞  张培高  彭禄芬  李海谦 

胡美静  杨建娟  陈洪梅

 

干热河谷生态恢复技术与示范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对典型代表区元谋干热河谷区自然经济现状、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类型、地质地貌、岩土特征、植被本底、影响因子、水土立地条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生态环境退化评价指标体系、土地退化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和具有4个数据库,324809个数据的元谋生态环境信息系统;筛选和驯化不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植物新品种、不同退化生态环境植被恢复实用技术及模式并制定各模式的技术规程。2、注重物种资源的引进和筛选:引进和筛选各类植物389种。筛选、驯化出适生水土保持林草种22个,薪柴林种7个,经济草种4个,特色经济林果19个,并建立了相应的资源圃和母本园。3、优化技术集成体系:坚持生物与工程措施、生态与经济结合的科学治理思路。先后开展了数十种相关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与集成创新,筛选构建了严重退化区侵蚀沟治理模式及技术规范、陡坡山地小流域生态治理模式及技术、旱坡地农林牧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规范、特色资源复合高效经营模式及技术规范。4建立四个不同退化类型区、不同治理阶段生态恢复重建持久性研究示范观测基地740.8hm21.11万亩), 示范区植被覆盖率达70-80%,土壤侵蚀模数减少40-80%。推广辐射3044.7 hm24.57万亩),人均纯收入提高39.6%,经济效益达1.32亿元。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Y0012

起止年限:20011月至200512

项目类别: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1BAA606-72004 BAA606-7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云南省元谋万星生物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黄兴奇  沙毓沧  郎南军  纪中华  李昆  杨忠  郑科  廖声熙

朱红业

 

水稻耐冷性QTL定位及耐冷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荣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成果完成单位在云南省科技厅两项目(项目编号分别为:95-152000C0093M)和国家科技攻关两子课题(子课题编号:02-072004BA525B02-07)的资助下,历时10年,开展了水稻耐冷性QTL定位及耐冷种质创新利用的研究工作。以高原粳稻强耐冷性地方资源昆明小白谷及高纬度稻区耐冷性育成品种吉冷1号为耐冷性基因源。充分利用云南、我国东北、韩国等地不同的耐冷性鉴定评价条件,开展种质创新研究。

完成高原粳稻、高纬粳稻耐冷性种质的分子连锁图各一张。构建的高原粳稻强耐冷性资源昆明小白谷与十和田分子连锁图,包含122个标记、拥有多个连锁群的连锁图,连锁图覆盖水稻基因组1354.4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10 cM。完成的高纬粳稻强耐冷性种质吉冷1号与籼稻密阳23的分子连锁图谱,覆盖水稻基因组1357.3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3.99 cM;除第9染色体上标记位点相对比较集中外,其余的染色体上SSR标记分布较均匀。

以耐冷性极强的云南高原粳稻地方品种“昆明小白谷”为耐冷基因源,以分离最大的F2F3为材料,首次较全面地了解一个强耐冷地方稻种孕穗开花期耐冷性QTLs的分布概貌;检测出与孕穗开花期耐冷性相关的QTLs 9个,其中qRCT3qRCT6aqRCT6B 3QTLs为首次报道,qRCT6aqRCT6B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1.80%10.10%。以耐冷性极强的选育稻种“吉冷1号”为耐冷基因源,较系统地检测水稻萌发期、芽期、幼苗期、分蘖期、孕穗期等各生育时期的耐冷性,定位耐冷性相关QTLs 20个,为探明水稻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耐冷性QTLs相互关系提供了可靠基础数据。

利用吉冷1号与籼稻密阳23这一作图群体,首次在5种不同生长环境下检测水稻耐冷性的QTLs,其中qSSR1qSSR2qSSR6qSSR124QTLs至少在2种不同生长环境下均检测到,为探讨水稻耐冷性QTLs不同生态环境下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发现并提出特定颖花结实率作为耐冷性评价指标的观点并提供了相应的分子依据;首次提出水稻耐冷性的提高有助于稳定水稻品质的观点,对水稻耐冷性优质育种有重要实用价值。丰富了水稻耐冷性育种的基础理论。

利用不同的冷胁迫条件,拓展耐冷性资源的创新利用。培育出16份耐冷性较强的中间亲本(种质),其直接应用的种植区域海拔上限突破了2200。项目组已将创新种质向吉林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云南省剑川县农技中心等十余家单位提供了相关种质资源,这些单位获得资源并用于育种和生产,取得社会经济效益达3.8亿元以上。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耐冷性研究论文24篇,发表论文的累计影响因子达18.788,论文已被引用136次,并出版专著1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2位成为了我国稻种资源耐冷性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促进了水稻耐冷性的研究。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J0001

起止年限:19970701——20061231

项目类别: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科技攻关预研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戴陆园  韩龙植  徐福荣  玄英实  余腾琼  汤翠凤  曹桂兰  阿新祥元东林等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云油杂1号选育与示范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我省通过连续几个育种攻关,油菜单产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要选育产量水平更高、增产5%以上的品种已十分困难,因此,结合全国油菜科研方向和我省油菜生产需要,选育推广应用甘蓝型油菜杂交种成为我省进一步提高甘蓝型油菜单产最有效的途径。云油杂1号是利用外省引入材料,经技术创新选育出的新品种,集品质、产量、含油量、抗逆性、适应性等诸多优良性状于一体,于2002年通过省审定,是云南省第一个通过审定并且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新品种。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含油量44.14%,芥酸含量0.22%,硫甙含量38.8umol/g,油酸含量62.72%,熟期适中,单产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好,制种产量和制种纯度高,能在云南省的生态条件下种植,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特别在含油量、适应性、制种产量和制种纯度等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至2007年已在省内11个地州市、40多个县区示范推广,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56.48万亩(其中秋播种植约53.48万亩,夏播种植3万亩),一般较常规油菜品种增产8-25%,亩增产油菜籽30-43千克,总计增产油菜籽1694.4-2428.64万千克,新增产值(实现产值)4236-6071.6万元。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Y0001

起止年限:1998年至2007

项目来源:“九五”、“十五”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罗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勒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临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蒋海玉  刘其宁  严远鑫  李劲峰  张美华  雷元宽  郑树松等

 

花油两用红花新品种选育及示范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原云南省红花品种单一、品质差(中刺、色价低)、经济效益不好,为满足市场需要,在省生物创新办及农科院支持下,于2000-2005年育成云红二号(滇鉴200504)、云红三号(滇鉴200505)两个花油两用红花新品种。云红二号原编号BJ40(少刺),由美国引入,经系选后红色素色价为13.64; 云红三号原从约旦引进,编号PI251291(花色桔黄),经系选后红色素色价为10.13;它们是目前红色素含量很高的新品种(是现推广品种的2-3倍)。新品种抗逆性强,长势强,整齐一致,生育期适中,株高适宜,无刺,花色红,品质优,花瓣产量高(居区域试验一、二位),至今累计示范面积达4万余亩,花瓣较本地红花品种分别增产39.28%、27.98%,收益分别高于本地品种22.16%27.49%,增产效果显著,总计增产红花瓣18万千克,红花籽185万千克,新增产值1635万元。现云南省主要种植地已引种和示范,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Y0002

起止年限:20009月至200612

项目类别:云南省生物创新办  云南省农科院院课题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巍山县牛街乡农业综合服务站

永德县创新办茶技中心

弥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宾川县金牛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完成人员:刘旭云  杨建国  郭丽芬  杨谨  徐宁生  张锡顺  赵庭周等

 

家蚕新品种“云松×云月”的选育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云松×云月”是按预先设计,经杂交选育后直接组配成四元杂交种的。与先前选出一个品种,然后再找与之配合力高的品种的方法对比,省却了后期为找对交种而进行测交、配合力测定、或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对交种,延误新品种推广应用的诸多麻烦。该对品种除加强在气候和叶质条件较好的春季选育外,又采用比在将来实际环境稍恶劣的条件进行培育,即利用云南秋季也可饲养多丝量品种的优异条件,进行一次或数次秋繁,这样做的结果,既增加了繁育世代数,使品种性状能够早得到稳定,又使母种经受较恶劣环境的冲击,提高了选择效果。该对品种在选育中着重茧的匀整度的选择,并采取适当控制茧层率的措施,使茧层率达到25.50%25.85%,繁育系数显著超过对照种,较好解决了丝量多、卵量少、抗逆性差这一负相关的技术难题。该对品种主要经济性状比当前全国重点推广品种,及“八五”、“九五”国家攻关课题赶超目标的“菁松×皓月”蚕品种高或相近。经多年多点的反复对比试验,“云松×云月”张种产茧42.25kg,比现行品种的38.5kg,提高3.75kg,提高9.7%;“云松×云月”张种产值639.42元,比现行品种的596.62元,提高42.8元,提高7.2%,经济效益明显。该对品种2005年~2006年共示范推广18600张(盒)(平均每亩用种1张),实现产值4154.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741.6万元,实现利税412.9万元,可增产蚕茧65100kg,增产蚕种2640张(盒),多缫生丝9300kg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Y0003

起止年限:20011月—20063

项目类别:“十五”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001NG56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完成人员:沈正伦  廖鹏飞  李荣福      徐明  董兴良  黎永谋等

 

云南省啤酒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成果利用云南资源和生态优势,通过食品科学、生物技术、遗传育种等学科综合研发,促进了云南啤麦、麦芽和啤酒工业的快速发展: (1)国内率先建立了13代啤麦育种及其良种繁育体系,育成10多个优质啤麦新品系,其中K11K15经全国麦芽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达国家优级啤麦和麦芽标准;经省多点试验评价,比“港啤1号”增产10%以上12个啤麦新品系,其中“澳选3号”获省品种证书; 2004~2006年示范推广“澳选3号”10万亩,增产512万千克,净增819.2万元,2007年达15万亩;制定《大理州啤酒大麦综合标准》中国地方标准备案公告(2) 用浙大无甲醛啤酒酿造技术建立了中试生产线,2004-2006生产无甲醛添加啤酒166305,实现产值4.87亿元,增加节支1719.5万元;经国家法定部门检测达GB4927 -2001啤酒优级,甲醛残留(0.020~0.368 mg/L)明显低于GB2758- 2005指标(2 mg/L),色度3.0-8.0EBC,浊度≤0.5 EBC,保质期180天。(3) 项目驯化的KM-220菌株比ZAU-110降低发酵度10%用于生产符合GB4927-2001优质低醇啤酒2010(酒精含1.4%),降低成本和增加税利47.2万元。(4)小麦麦芽占投料量40~42%,克服了生产中过滤和非生物稳定性两大技术难题,生产符合GB4927-2001小麦啤酒2710,浊度<0.40 EBC, 强化浊度<0.85EBC,增加税利60多万元鉴定委员会认为应用前景广阔,经济和社会效益好,该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其中“13代啤酒大麦育种及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发表论文6,其中1篇在SCI刊源上发表。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Y0004

起止年限:2003100120061231

项目类别:云南省科技厅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项目编号:2003JAAMA01M046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云南省澜沧江啤酒集团保山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昆明华狮啤酒有限公司

曲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沾益县农业局

完成人员:曾亚文  何国庆  普晓英  杨文康  雷德志  马 奇  杜 娟等

 

云南农田环境动态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建成一个坝区蔬菜地,二个坡耕地试验示范区,对53项环境质量指标进行四年监测与评价。建立蔬菜硝酸根含量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申请发明专利三项,二项已获授权,“一种保持水土肥和控制污染的土壤调理剂及其制备工艺”节能环保,“一种壳聚糖土壤改良剂”废弃物高效利用。形成三项技术集成:①“抗旱丰产沟种植经济植物篱笆,蓄水、种草养禽、少耕覆盖、治酸培肥”,“饲草—禽—沼—肥—果菜”的坡耕地生态农业模式,明显减少土壤和土壤养分流失;②土壤、作物氮素营养快速诊断精准施肥和③蔬菜病虫害综合控制,废弃物双池沤肥和“饲—猪—沼—菜”技术,明显减少坝区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起草地方标准《云南省农田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等六项。发表论文17篇。三年累计推广应用5637公顷,新增产值1234万元,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投入171万元。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Y0005

起止年限:20027月至200612

项目类别:云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攻关计划(农社方面)2002NG13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保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晋宁县上蒜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富民县河东村民委员会

完成人员:张晓林  王红华  沙凌杰  和丽忠  米艳华  潘艳华  严婷婷等

 

云南省烤烟重要病害防治及产品开发应用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针对云南省重要经济作物烤烟主要真菌、细菌性病害,定向研制并取得了"70%敌磺·锰锌可湿性粉剂(黑胫清)、55%福·三环可湿性粉剂(锦田)、49%氢铜·叶唑可湿性粉剂(锦田久皓)"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农药"三证",获发明专利1项。

2、提出并集成了一套以产品为技术载体,将烤烟全生育期主要病害作为一个防治整体,三个农药产品为主配套组合应用,以烤烟生育时期为防治实施指标的烤烟主要病害全程控制技术。

3、应用效果明显,2003-2006年分别在昆明、楚雄、大理等烟区示范应用面积112万亩,示范带动面积96万亩。对"黑胫病、炭疽病、赤星病、野火病"等防治效果达85%以上;累计挽回烟叶产量损失428万千克,其产值约4200万元,节约防治成本542万元,累计新增产值约4800万元。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Y0006

起止年限:2002年至2004

项目类别: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锦田植保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完成人员:赵国晶  李向东  郭志祥          邹炳礼  许龙等

 

优质、抗冻粮、菜兼用型蚕豆新品种“云豆147”选育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优质、抗冻粮、菜兼用蚕豆新品种“云豆147, 是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通过远距离种质组合杂交选育的技术程序育成,组合 [K0285/8047]。由于获得了极其优异的变异型,该品种的创新性突出,在品质、株型及抗冻特性的改良上取得了较大进展:① 作为鲜销菜用的荚、粒外观品质优异:是通过云南省省级审定进入大面积生产应用的品种中,大粒且荚长最长(荚长:9.30cm, 百粒重:128.2g)的品种。② 株型:中矮杆株型(株高低于80-110cm),株型紧凑,分枝力强。 ③ 抗冻、耐旱力强:在丽江抗冻试验中,花荚期受冻率显著低于抗冻CK1(云豆63)。产量显著高于本地抗冻品种CK21999-2000年区试遇强低温霜冻,干籽粒产量居8个试点,9个参试品种的第一位。增产显著。④ 适宜范围广,可用于秋播和夏播生产,覆盖海拔:1300-2400(秋播)和2100 3100(夏播)米。

应用面积大,增值效益极显著: 2003-20075年累计应用面积64.33万亩,平均干籽粒产量249.99千克/亩;平均鲜荚产量1138.50千克/亩;每亩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41.18 千克干籽粒/亩、136.70千克鲜荚/亩;增产率14.48%总计增加产量3526.16万千克;累计新增产值4400.51万元。其中, 2007年的应用面积为25.06万亩;平均增产43.59千克干籽粒/亩、152.23千克鲜荚/亩;总产量增加1430.67万千克;总计新增产值1820.68万元。成果当年在云南适宜区域的覆盖率为19.87%

“云豆147”是我省审定的大面积应用的高产优质的粮、菜兼用型蚕豆新品种,其荚、粒形态外观品质优异,抗冻、耐旱力强,丰产稳产性及商品性好、综合性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AC047

起止年限:20016-20077

项目类别:云南省-科技攻关;国际科技部-科技支撑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完成人员:包世英  王丽萍  吕梅媛  唐永生  周丕才  何玉华  李树荣

 

小麦新品种“云选11-12选育及应用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云南和全国一样,长期以来小麦育种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标,在上世纪90年中后期,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育种目标逐步兼顾优质、专用、高产、抗病等,在云南省科技攻关、国家和云南省外专局的引智推广等计划的支持下,云南农科院加大了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合作研究,尤其是强筋型专用品种(面包小麦)的选育,1998年引进了CIMMYT国际优质小麦筛选圃的低代材料,在昆明种植观察后,筛选出抗病、早熟、熟相好的株系,经多年在云南不同生态点的鉴定和筛选,于2003年选育出小麦新品种“云选11-12

“云选11-12(NG8319//SHA4/LTRA)白壳、白粒、角质、易脱粒,穗粒数40粒,千粒重40.3,农业部测试中心测试结果为:蛋白质含量14.67%,湿面筋含量33.5%,品质较好。在各级试验中,表现出高抗条锈,熟相好,适应性广,增产幅度明显:20002001年品比试验,比对照增32.4%;20012003年省区试,较对照增17.8%。200310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2005年被选定为云南省田麦良种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

“云选11-12已成为云南小麦生产上优质、抗病的主要替换品种之一,全省12个地(州、市)都广泛种植,累计推广应用103.5151万亩,新增产粮食2794.9万千克,新增产值3130.3万元。该品种的应用,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次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Y0009

起止年限:1996 9月至2007 5

项目类别:“十五”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及省外专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完成人员:于亚雄  胡银星      杨金华  施立安  杨兆才  和立宣等

 

清香型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云超6号”的选育及示范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云超6号是超级稻项目组1997年用复交组合密阳23/云玉1//玉糯2/金黄126后代与国际水稻所香米材料IR64719-168-3杂交,经58代轮回选择育成的高产、抗病、香型粳稻优质米新品种。该品种2001年稳定,2002年定名为“滇超6号”,同年被云南省第三届优质米评选鉴定会评选为优质米。2003-2004年参加省区试,2004年通过田间鉴评,2005年通过审定。为规范管理,同年更名为“云超6号”。

该品种移栽后返青快,分蘖强,前期株型松散,后期紧凑,成熟时转色好,青秆黄熟。一般株高90-110厘米,穗长17-20厘米,穗总粒数95-156粒,结实率85%,千粒重24-27,全生育期165-170天,主要适宜1400m-1750海拔范围种植。需肥中等,抗条纹叶枯病,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据省农科院植保所2001年用5个标准菌株接种鉴定,“云超6号”对5个菌系表现为高抗。

品质分析结果,米粒透明,具有清香味。糙米率83.0%,精米率72.5%,整精米率67.5%,直链淀粉含量16.9%,胶稠度68 mm,糊化温度7级,粗蛋白含量7.34%,其主要指标达国标优质米1级标准。

该品种至今已在全省5个地州示范33.94万亩。实 现 新 增 纯 收 益3448.62万元。由于该品种抗性好,生产过程中可减少农药使用量及使用次数,既节约了成本劳力,又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目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AC041

起止年限19963120061231

项目类别“十五”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袁平荣  周能  周玉萍  杨从党  李贵勇  普双有  戈芹英等

 

甘蔗新良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荣获2007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项目在我省中缅边境前沿的国家级贫困县镇康蔗区,通过引进28个甘蔗新品种进行多点试验示范,在国内生产蔗区首次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技术,优选出了新台糖16号、20号、22号、25号、粤糖93/159、闽糖69/421六个新良种,与当地主要推广品种相比甘蔗糖分提高1.25­‑3.5%(绝对值)。

2、在国内蔗区首次研究提出了甘蔗良种常规繁殖倍数提高2倍的双芽单行稀播快繁技术进行应用推广,使镇康蔗区甘蔗新良种迅速扩大,20042006年间累计推广新良种42.46万亩,其中2006年良种面积达18.17万亩,覆盖率达95%。成为省内新良种引进推广速度最快,覆盖率最高的蔗区。

3、应用项目技术帮助与镇康接壤的缅甸果敢地区发展甘蔗替代罂粟种植,2004-2006累计发展甘蔗11.1058万亩替代罂粟种植,入榨甘蔗总产31.91万吨。实现农业产值6382万元,其中06年甘蔗面积6.13万亩,占全县甘蔗面积的32%,甘蔗产量达19.8万吨,占全县甘蔗总产的34.2%实现农业产值2860万元。

4、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镇康县蔗区甘蔗糖分含量由项目实施前(98/99榨季)的12.59 %提高到16.09%04/05榨季),糖厂出糖率由(99/00榨季)的10.34%提高到14.31%04/05榨季)2004-2006累计增产蔗糖6.8156万吨,新增产值21809.92万元,农业增收5394万元,实现税利2264.62万元。其中;06年新增产值9118.72万元,农业增收2084万元,税收916.39万元,为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技术进步,加快边疆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积极配合帮助国际社会禁毒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Y00013

起止年限:19991月至20075   

项目类别: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镇康南华糖业有限公司

镇康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完成人员:刘少春  杨正发  罗正国  张跃彬  吴正焜  刘海东  罗世阳等

 

云南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区建设方案研究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项目作为云南粮食发展的战略研究,项目通过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对比与经验借鉴、云南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主要粮食作物综合生产能力评价、云南粮食平衡问题研究及保障粮食增产的思路、目标及对策措施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形成《云南粮食平衡问题研究》5个子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云南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报告,明确了我省保障粮食安全的紧迫性及重要意义,提出了保障我省粮食稳定增长的思路、目标及措施。《方案》策划用5年时间,以优质稻、玉米、马铃薯三种增产潜力大市场前景较好的粮食作物为主,选择我省60个粮食主产县,建立2400万亩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区。通过整合相关支农资金、设立专项资金和引导社会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技示范,加强土地产出能力、粮食加工能力和科技能力三个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综合示范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切实夯实我省粮食安全的基础。

研究结果和理念引起省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提出建设方案已经作为我省“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专项工程,纳入了《云南省经济社会“十一五”规划》和《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纲要》之中,近3年来已经在27个县组织实施。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R0001

起止年限:200410月至200512

项目类别:省发改委决策咨询研究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处

完成人员:李再山  李学林  陈良正  袁媛  李露  武卫  彭子芸

 

云南省农村沼气发展及推广应用研究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类三等奖)

本项目根据国家关于发展农村能源的有关政策,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发展农村沼气的先进经验及云南省发展农村沼气优劣势、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农村沼气推广应用的思路、原则、对策措施。成果的关键在于已经被政府采纳,形成了一系列政府文件,争取到一系列项目并正在组织实施当中。项目形成《云南省农村沼气发展及推广应用研究》的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提升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适合我省实际的农村沼气建设管理模式,提出了提高质量要求的“四全部”的基本要求以及进行组织创新、完善规章、加强综合利用和后续服务等建议,被吸纳进相关管理办法,在20032006年云南省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管理实践中应用,改变了过去云南省农村沼气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池型不统一、配套水平低等问题,提高了建池农户的综合利用效益。项目编制的度云南省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被云南省有关部门报国家农业部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认可,累计为我省争取到近3个亿的国债资金,促进了云南省农村沼气的发展;项目提出的《云南省农村沼气推广应用规划》,形成较为系统的、能指导云南省农村沼气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意见和建议,已经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评审后报省政府等待正式发布。

成果登记号:云农院2007R0002

起止年限:20034月――20073月。

项目类别:省农业厅农村能源建设决策咨询研究项目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云南省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云南省农业厅计划财务处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处

完成人员:陈良正  杜建辉  李媛  黄建伟  袁媛  陈升东  唐志荣。

 

优质专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创新及利用

(荣获2007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本项目利用云南省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优势,引进大批热带、亚热带玉米优良种质,使云南成为国内拥有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最多的地区。通过引种驯化、渐渗杂交、轮回选择等改良技术,筛选、鉴定和改良培育出一批既具热带、亚热带种质又具温带种质优点的优质、高产、多抗玉米自交系,不仅拓宽了我国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基本解决了我国玉米杂交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而且对选育适应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强优势玉米杂交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数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本项目从配合力和分子水平上,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温带玉米种质与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遗传关系,并在国内外首次研究了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与国内主要杂种优势群代表系的遗传关系,发掘了新的杂种优势群,并构建了新的杂种优势模式。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9篇发表在国家一级核心期刊《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上,2篇发表在国际SCI刊物MAYDICA上,出版专著1部。经同行专家正式鉴定本研究总体达到全国同类研究先进水平,部分属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实施期间,利用引进的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选育了通过省级审定的优质玉米品种19个,国家审定品种1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项。推广应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选育的品种累计达1424.29万亩,新增产值达14.51亿元。本项目选育的优质蛋白玉米品种胚乳硬质,具有突出的抗病性,有效解决了目前国内大面积推广的优质蛋白玉米品种抗病性差的问题;优质鲜食玉米品种选育方法创新,遗传基础广泛,丰产性好,适应性广,营养品质、外观品质和适口性极佳,克服了目前我国鲜食玉米适口性、商品性差的缺点。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畜牧业、食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成果登记号:

起止年限:19954月—200512

项目类别: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杂交玉米高产、优质、多抗新组合选育、繁殖及示范推广”、“杂交玉米专用优质高产抗病新组合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示范”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外来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曲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思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临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种子公司

完成人员:番兴明  谭静  刘峰  田俊明  郭琼华  张培高  黄必华  韩学瑞  乐自祥  胡美静  杨峻芸  李学智  黄云霄  陈洪梅  段智利  吕宏斌  汪燕芬  徐春霞  段鸿飞  李建

上一篇: 2006年获省(部)级奖励的科技成果简介
下一篇: 2008年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获省科技成果奖成...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