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最新信息:
本院概况
院简介
院歌、院训、院旗
院领导简介
组织机构
院属科研机构
粮食作物研究所 园艺作物研究所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经济作物研究所 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花卉研究所 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国际农业研究所 茶叶研究所 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蚕桑蜜蜂研究所 甘蔗研究所 药用植物研究所
院属职能处室
院党政办公室 组织人事处(机关党委) 群众工作处 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纪检监察审计室 离退休人员管理处 科研管理处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处 行政保卫处 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处
科研楼|办公楼设置
我院地图
出版物
西南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科技 云南农科
宣传片
网上展厅
政策规章制度
财经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国际合作 科研管理 产业开发 教育培训 党群工作 条件平台
办事指南
资源下载
历史专栏

您的位置是:首页 本院概况 历史专栏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七十二 —张俊梅:灯塔照亮成长路
发布:qgc   发布时间:2018-10-20   浏览次数:10358    

    编者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全院农科历史文化挖掘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建院以来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机构设置、重大科技成果创新、重大历史贡献、重要科技人物及历史建筑、历史古籍等,认真整理梳理我院农科文明的传承脉络,深入挖掘农科文化的丰厚底蕴,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农科精神,擦亮“云南农科院”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使历史文化与农科文化相辉映,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铸就“追求卓越、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增强全院发展的文化自信,为我院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与文化引领。全院历史文化挖掘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征集等,将陆续刊载全院历史文化挖掘工作访谈录、专家传略老照片(老图片)、征文等,以资记录。

灯塔照亮成长路

   “妈妈!爸爸为什么老不回家?”这是我小的时候经常问妈妈的一个问题,每次面对我期待的眼神,妈妈总是说“你爸爸在城里工作,很忙。”我问妈妈:“爸爸为啥就那么忙呢?”妈妈自豪地告诉我说:“因为你爸爸是共产党员啊。” 那时,我老想不明白为什么党员就得忙呢?

1987年,依靠国家农转非的好政策,我们随同父亲从贫穷落后的彝族小山寨来到了元谋县城,元谋气候炎热,干旱缺水,年均气温21.9摄氏度,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6.4倍,四周是荒芜的大山,生态环境恶劣。虽说从农村走入城市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可那里的气候和环境使我难以适应。我不解地问父亲:“能不能带我们到生活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去?”父亲抚摸着我的头意味深长的说:“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父亲的这一句话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我对共产党员有了肤浅的认识,我想:党员不就是即吃苦又吃亏的人吗?

1989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结合元谋县独特的气候条件,选择在元谋县城南部筹建以干热区特有的经济作物和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所,身为元谋县委副书记的父亲被抽调到筹建小组负责抓建设工作,建设基地是一片种瓜不长藤,种豆不结果,种粮不抽穗的荒山烂箐,是人们堆放垃圾、安葬尸体、无人问津的不毛之地,许多面临毕业分配的80年代大学生都因为那里恶劣的气候条件和创业环境感到无望、不愿前往。

后来,沙毓沧、阮恒著、杨红钧、李贵华、马开华等十多名大学毕业生在父亲的带领下,成为了热区所的第一批垦荒人。为了把宏伟蓝图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为了使荒无人烟的荒山坡变成像模像样的科研基地,他们在那里安家立业,把青春无私的奉献在那一片至亲至爱的热土地上。长年堆放的垃圾被无数的苍蝇蚊子包围着,父亲就带着他们不顾蚊虫的叮咬,不为脏乱难忍的环境望而却步,不在乎炎炎烈日的无情烘烤,把那些垃圾一锄、一锄地清除干净。垃圾运走了,又得把山头上的坟墓一尊、一尊的移走,坟墓里移出的尸体已经腐烂,臭味熏天,有的女同志都吓得两眼发直。父亲带着一帮男同志把尸体上残留下来的骨头装入小土罐子交给死者家属另行安葬。

清走了垃圾和坟墓之后,父亲带领同事们开荒种树,修路打坝,架电引水,整天风餐露宿,起早贪黑,早出晚归。修路现场、建筑工地、整地施工区到处留下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改好一片地,他们就卷起裤腿种一片;推平一个荒山头,他们就拿起树苗植一片;整平一块空地,他们就扛起锄头建苗圃,那片贫瘠的红土地留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数不清的欢歌笑语,也书写了他们可歌可泣的创业故事!

沙毓沧和永菊华是一起分到热区所工作的,他们为了共同的事业和追求于1989年结为伉俪,他们的女儿婷婷出生那年,正值热区所创业的关键时期,当时他们都分别承担着科研项目,为了不耽误工作,永菊华生完孩子就投入工作,因为没人带孩子,她就经常把女儿婷婷带到柑橘实验基地里,找一个阴凉的空地把塑料布一扑,让女儿坐在上边玩。她在地里为柑橘树施肥、浇水、除草、修枝,孩子就在一边胡乱玩耍,一会爬到泥堆里抓土,弄得小手小脸都是泥,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婷婷还把泥巴往自己的嘴里塞。有一次,小婷婷玩得正高兴的时候,一只虫子把她细嫩的小腿咬伤了,好几天才治愈。长期下来,皮肤白嫩的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被晒得黝黑黝黑的。

所里的职工李贵华小时候生了一场病,烙下了腿脚不灵便的毛病,每逢雨季全体干部职工到山头上栽树时,同事们都叫他不要去,可他却毫不退缩,他穿上雨鞋,戴起草帽,扛起锄头,背起树苗,一步一滑、一瘸一拐的往山上赶,乐呵呵的投入劳动。植树现场,年轻的小伙子、大姑娘们脚踩黄土,手挖树塘,泥浆溅得满身都是;天上下着雨,他们的脸上却挂满了汗珠。看着他们脏兮兮的样子,幼稚的我沮丧地对他们说:“以后长大了我可不愿意上大学”。他们问我说:“为什么呢?”我说:“上完大学还要向老农民一样挖树塘栽树,干苦力活,太累了”。他们总是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树也长高了,这里变得漂亮了,你就不会这样想了。”

当他们累得挺不起腰板的时候,男的就点上一支不带过滤嘴的春城烟,坐在沾满泥巴的锄头把上很享受的抽着烟;女的就坐在一旁拉拉家常。这个时候,经常把爱不释手的破吉他带在身上的杨建华就坐在一边开始弹唱:“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清静,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他在用歌声为大家解困。后来,这位爱唱歌的小伙子在下乡途中脚被钉子扎了一个大口子,患上了破伤风,永远的离开了这支情同一家人的创业团队,当时,他还不到30岁,他的妻子白艳正临近预产期,他还没来得及看一眼即将出世的孩子,还没来得及亲一亲孩子可爱的小脸,还没来得及为孩子取一个动听的名字就这样那么突然的走了!送行的路上,所有的人都不停的抽泣着,就连我这个不懂事的小女孩也落下了伤心的泪水……

一天,父亲爬上电杆检查电路时,被一根垂吊在半空的高压输电线触到身上,幸亏被人及时发现,将父亲救了下来,若触电时间再延长两秒钟,后果将不堪设想。被高压电触伤的父亲面黄肌瘦,可才休息了一天,父亲又强行蹬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了基地。农科院热区所的全体共产党员及干部职工也和爸爸一样卖力工作,他们有的背着刚满月的孩子投入科研基地;有的顾不上对家庭子女的照顾,把青春和热血抛洒在那片原来并不肥沃也不美丽的荒芜之地。久而久之,热区所的干部职工自然而然的养成了每逢雨天都植树的好习惯,通过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热区所的荒山头披上了崭新的绿装。

经过长时期的劳作,大家都晒黑了,也衰老了,甚至因为长期与土地打交道,变得衣着朴素、土气十足了,但是,昔日的荒山坡却在他们的艰苦奋斗下,变成了平整宽阔的发展基地,昔日望而生畏、没有盼头的热区所旧貌换新颜,那里路面整洁,办公环境舒适,住宿条件优越。办公楼前方的科研基地绿树成荫、硕果累累,大棚育种布局合理、规范有序;办公楼后方的苗圃品种繁多、长势喜人;荒山治理成效显著,过去的荒山烂箐树木成林、鸟语花香,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令人心驰神往。四年以后,在元谋土地上不曾见过的龙眼、咖啡、芒果、荔枝等水果在热区所悄然问世,县里的人都感到新奇,纷纷赶来参观学习,热区所就积极会同县委政府指导农民群众发展热区林果产业,为元谋热区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带动了地方特色产业的长足发展。

1992年,农科院结合当地实际,把发展眼光瞄准热区所背后的一千亩荒山,全体职工在党员同志的带领下,晴天开挖树塘,雨天定植树苗,种上了雨养型酸角树,呈现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体现的双赢格局。

时针与分针铸成的剪刀剪断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也剪去了昔日的荒凉!随着时光的推移,伴着全体共产党员的辛勤汗水,元谋热区所的面貌焕然一新,从环境来看,那里成了风景宜人、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水宝地;从科研成果来看,他们共完成国家、省、院及地州级科研与开发项目几百项,取得省厅级科技成果几十项,撰写科研论文上千篇,科研示范推广产生直接和间接效益上亿元。

从小在热区所长大的我,见证着那里一枝一叶、一草一木的成长,从热区所人的身上,我真正地看清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明白了党员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倾注心血、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代表。

1996年8月,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未来的憧憬,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元谋县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当年、我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第二年,我通过了党组织的严格考察,被吸收为预备党员;第三年,我顺利转正,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从此,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老老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从1998年至2005年间,我年年在省州级报刊及广播新闻作品评比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还每年被省州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被州电台和报社聘为特约记者;也很荣幸的成为了元谋县唯一一位全州优秀新闻工作者。我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被全体职工推选为团支部书记、女工委主任和新闻中心负责人,后来又被团州委评为“优秀团干部”;还被团省委授予“云南省优秀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

面对成功的光环,我只想说:“在这催人奋进的农科环境中成长,在这明亮灯塔的指引下,是农科院的一草一木铸就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是这里的创业者们赐予我奋进的力量!他们犹如一盏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我的成长路!”

2005年1月,我在组织的关怀下,从元谋县广播电视局调到农科院技术学院工作,后来又调到药植所工作,荣幸地成为了农科院的一员,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层出不穷的科技人才,硕果累累的科研专家,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他们在这片热土上辛勤地耕耘,无私地奉献,从不患得患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无处不在!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随处可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为农科院添光加彩!为云南农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这里的发展动态深深的扎入我的眼帘,农科人艰苦创业的一举一动一直感动着我的灵魂已整整30年。在这样的创业环境中成长,我的理想会更加坚定,步履会倍加坚实!

                                                                   作    者:张俊梅

工作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电子邮箱:1064466805@qq.com

上一篇: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七十三—李月成:稻作人...
下一篇: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七十一——忆80载峥嵘岁...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