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最新信息:
本院概况
院简介
院歌、院训、院旗
院领导简介
组织机构
院属科研机构
粮食作物研究所 园艺作物研究所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经济作物研究所 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花卉研究所 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国际农业研究所 茶叶研究所 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蚕桑蜜蜂研究所 甘蔗研究所 药用植物研究所
院属职能处室
院党政办公室 组织人事处(机关党委) 群众工作处 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纪检监察审计室 离退休人员管理处 科研管理处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处 行政保卫处 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处
科研楼|办公楼设置
我院地图
出版物
西南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科技 云南农科
宣传片
网上展厅
政策规章制度
财经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国际合作 科研管理 产业开发 教育培训 党群工作 条件平台
办事指南
资源下载
历史专栏

您的位置是:首页 本院概况 历史专栏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九十六 ——陈宗麒: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机构变迁渊源
发布:qgc   发布时间:2019-04-09   浏览次数:29864    


编者按: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持续开展全院农科历史文化挖掘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建院以来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机构设置、重大科技成果创新、重大历史贡献、重要科技人物及历史建筑、历史古籍等,认真整理梳理我院农科文明的传承脉络,深入挖掘农科文化的丰厚底蕴,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农科精神,擦亮“云南农科院”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使历史文化与农科文化相辉映,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铸就“追求卓越、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力挖掘老一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好他们追求真理、百折不挠、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和优秀品格,让优秀的农科文化鼓舞人、激励人,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全院发展的文化自信,为我院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与文化引领。全院历史文化挖掘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征集等,将陆续刊载全院历史文化挖掘工作访谈录、专家传略、老照片(老图片)、征文、档案等,以资记录。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机构变迁渊源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机构的发展历程,也是服务于云南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云南农业科技事业从无到有、由弱渐强,历经了多少代农科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艰辛岁月,云南农业科技机构的发展变迁,记载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艰苦卓绝、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笃耕云岭、致惠民生一代代农科人的足迹。

云南农业生产有着历史悠久。从公元前279年楚将庄蹻入滇,中原文化传入云南,云南土著民族的原始农耕文明逐渐融入中华文明圈,形成了以传统农业为主,原始农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的近代农业。考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百年来的发展历史,追本溯源,早期的史料仍显得片段化和零散化,尚有不甚明晰的过程,追溯起云南农业科技机构变迁史,可上溯到20世纪初叶,1907年(清光绪33年),清政府在昆明建立云南农业学堂,并在昆明北郊设立试验农场,设有水田、茶圃、花卉3部,附设林业苗圃、桑园和林场,应为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有记载的农业教学机构之初。

一、云南省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建立与发展(1912年)

1912年5月,前云南省政府实业司向清锡督购拨归劝业道管理的大普吉街土地千余亩,创办省立农业试验场,分为本场及林艺两部,应为云南农业科技机构之始,史料记载,李毓茂、张励辉、贝开文、张朝琅、褚守庄、胡才昌等先后担任过场长。

以1912年5月为云南农业科技机构官方正式组建成立之端倪,本文重点简述涉及云南农业相关机构变迁的一些零星历史资料,以记述如何发展演变为今日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历程。

1918年,前云南省政府在昆明设兽医实习所;1923年,在云南西部地区的迤西成立蚕种制造所,邓扶汉任所长;在昆明设立茶业实习所,租军需局昆明东乡十里铺附近大马苴村牧野山地190.9亩,建立模范茶园,朱文精任所长。茶业实习所后改为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先后由徐嘉统、李凉清、褚守庄担任场长;在河口成立热带植物试验场;1937年9月,成立云南稻麦改进所,隶属云南省建设厅,设址昆明东郊黑土凹定光寺,先后有汪呈因、褚宝楚担任所长;同年,前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在昆明市长坡设立云南省蚕桑改进所;1938年4月,前中央农业实验所在蒙自草坝设云南工作站,进行稻种征集、分类、选系三方面的工作(至1944年10月结束),先后有周拾禄、李士勋,成员卜慕华、徐季吾、孙方、陈仁等担任负责人;1940年,前中央农业实验所派员协助云南木棉公司在开远成立木棉试验场;1941年3月,云南省企业局筹建成立云南烟草改进所,并在昆明长坡建立试验场,所内设有技术、推广两股,分设两个种植区:富民、武定、禄劝、罗次为第一种植区;昆明、江川、玉溪、晋宁为第二种植区。1946年,成立云南农林改进所;1946年1月,前云南省建设厅将云南农艺改进所、蚕桑改进所、畜产改进所、水产试验所等机构撤销,合并成立云南省农林改进所,诸宝楚、熊廷柱任副所长,1947年秦仁昌任所长,后更名为云南农业改进所。

以上是自1912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前云南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先后组建成立了兽医、茶叶、热作、木棉、蚕桑、畜牧、烟草等试验场,以及稻麦改进所等农业科技机构,也就是以云南为主线的农业机构发展变迁情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共云南省委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1950年12月2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将云南省农业改进所与几个农业试验场合并,在昆明大普吉成立云南省农业试验站,隶属省农林厅。下设站长室、行政、粮食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植保、土肥、园艺、农场管理七个组,程侃声、孙方、诸宝楚、徐天骝、施洪恩、万耕书、张文彬先后担任过站(场)行政领导。

1951年8月,云南省农林厅在勐海成立茶叶实验场;同年,省农业厅成立省农业试验站保山分场;1952年更名为省保山潞江棉作试验站;1952年7月,草坝农场蚕桑部归口领导,移交西南蚕丝公司接管,定名西南公司草坝制种场;1953年2月,成立云南省兽医研究室;195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建立云南省玉溪烤烟良种繁殖场,1956年更名为云南省玉溪烤烟试验站;1956年7月,西南蚕丝公司草坝制种场更名为云南省农林厅草坝蚕种场,隶属省农林厅领导;9月,云南食品工业部制糖工业管理局云南甘蔗试验站在开远县成立,隶属于食品工业部制糖工业局领导。

二、中央农业试验所衍生分枝重庆北碚农事试验所成为云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前身的主要部分(1942年)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前身的另一条线索,则应追溯中央农业试验所的组建成立及其之后的演变及衍生分枝机构。

根据原《台湾革命文献》第75期第423页发表中央农业试验所所长沈宗翰著《中国农业科学化之开始》一文,“1931年4月25日国民政府实业部令组成中央农业研究所筹委会,所址在南京孝陵卫,后来采纳戴季陶建议,应重’应用’的试验,而不仅是理论的研究,故定名为中央农业试验所,主管全国农业研究与推广事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农业试验所几经迁徙,经苏、皖、豫、鄂、湘、桂、黔、川等省,颠沛流离,备尝艰辛,于1938年2月15日抵达重庆,租千厮门水巷子民房办公,次春迁去荣昌县宝成寺。技术人员大部分派往各省协助改进农业生产发展。这时的中农所先后隶属实业部、经济部、农林部。

1942年中央农业试验所迁至重庆北碚天生桥,置地420亩为所址,定为本所研究改良西南农业之永久场所。1946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农业试验所回迁至南京,留下部分人员组成中农所北碚农事试验场。1954年9月1日,在重庆北碚天生桥正式挂牌成立西南农林科学研究所,作为西南行政区划农科所,后也称之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同年,西南农科所从北碚天生桥迁至歇马场,试验设备条件大大改善,试验地也扩展至千余亩,从川大和西南农学院招收了大批学生。

三、西南农科所迁滇与云南省农试站合并组建成立云南省农科所(1958年)

1958年,我国撤消大区建制,西南农科所(前身为“西南农林部北碚农事试验场,1954年更名为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赵利群)奉迁到云南省昆明,与云南省农业试验站合并,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隶属于省农业厅,所址先在昆明市蓝龙潭。

1959年8月25日,中共昆明市委批复,将龙泉公社宝台管理区桃园村与松花管理区竹园村730亩土地(其中包括松花管理区土地140亩)划归云南省农科所,建立实验基地。

1960年1月,云南省兽医研究室与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合并,成立“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所址在昆明青龙山。

1964年,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迁至昆明市龙头街桃园村,所长赵利群。下设党团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技术室、农经室、同位素室、试验农场和粮作、经作、土肥、植保、园艺、畜牧六个系。6月,云南农科所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达成交换协议,取得管理使用实验农场、八角楼、四合院等土地,合计32.41亩。

1967年1月26日,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云南省农科所党政机构受到严重影响,无法正常开展工作;1968年,省农科所革命委员会成立,逐步恢复工作秩序。

1969年10月,云南省革委会决定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搬迁至保山潞江坝,后因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向滇池进军,向滇池要粮”的“围海造田”行动,需要农科所科技力量改地造田,又决定让省农科所留下参加围海造田。12月28日,省农科所职工参加10万军民“围海造田”劳动,至1970年5月完成后回所。

1970年,军宣队进驻云南省农科所举办学习班,张明远任所革委会主任。

1974年1月,云南省农业局将红河州草坝蚕种场,更名为云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所址在蒙自县草坝;保山潞江棉作试验站,更名为云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所址在保山潞江坝;玉溪烤烟试验站,更名为云南省烤烟科学研究所,所址在玉溪;云南省开远甘蔗试验站,更名为云南省甘蔗科学研究所,所址在开远;同年3月,云南省农业局将云南省勐海茶叶试验站,更名为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所址在勐海县。

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组建成立(1976年)

1976年1月 3日,经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组建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属局级单位,由云南省农业局负责筹建。在云南省农业科研所的基础上,划入省烤烟研究所、棉花研究所、甘蔗研究所、蚕桑研究所、茶叶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同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图书馆成立。

1979年3月19日,经省编委批准,水稻、小麦、玉米研究室合并成立粮食作物研究所,植保系改为植物保护研究所,土壤肥料系改为土壤肥料研究所,园艺系改为园艺研究所,油料系改为油料作物研究所。同年10月,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12月,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划归省畜牧局领导。

1980年7月7日 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棉花研究所更名为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7月14日,经院党委批准,将划归农科院的原省杂交水稻协作组瑞丽育种基点改为省农科院瑞丽稻作试验站,隶属粮作所。

1981年4月12日,经云南省农委同意,官渡区龙泉公社桃园大队改称省农科院实验农场,承担云南省农科院的良种繁殖任务;1983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将省农科院驻地的桃园生产大队转为全民所有制院属试验农场, 原桃园生产大队集体所有的土地515余亩划归国有,由农科院管理使用。6月,省农办和省委农林政治部撤消,省农科院由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1985年3月9日,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1987年6月10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元谋热区经济作物资源圃成立;12月11日,省政府批准在丽江建立“云南省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1988年2月29日,云南省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站成立;11月1日,云南省农科院与农业部联合创建“瑞丽甘蔗杂交育种试验站”。

1990年6月,云南省农科院烤烟研究所划归云南省烟草公司领导。

1992年9月,云南省农科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同时加挂“云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牌子;11月,云南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正式建立;1995年6月30日,决定“云南省农作物原原种繁育中心”建设;10月,院保山“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与元谋“热区经济作物资源圃”合并为“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所址在元谋县。原保山所部改为试验站。

8月 省政府批准在云南农科院园艺所组建“云南省花卉育种中心”;10月,农业部云南大豆原原种繁育基地开始建设。

12月15日 院与竹园村、瓦窑村达成确认没有权属争议的接界土地协议,共计725.81亩,并取得官渡区土地局颁发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2001年5月18日,院高山所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合作的“中英合作复建丽江高山植物园”项目,在丽江高山植物园举行奠基仪式。

2002年8月 19 日,省农科院决定,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土壤肥料研究所实行合并管理 ,并更名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10月,经省委组织部批准,农科院驻地(州)市县下属研究所的党组织关系改变过去的属地管理,隶属于院党委。12月 经农业部批准,由院甘科所承建云南甘蔗品种改良分中心,下设盈江、永德、景谷3个良种繁殖基地。

2004年4月,农科院进行内部管理体制与研究所学科结构调整的改革,出台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所设置及学科结构调整的决定》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管理体制与研究所结构调整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农科院研究所的设置及学科结构进行调整。保留的研究所有:粮食作物研究所、园艺作物研究所、茶叶研究所、甘蔗研究所、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更名的研究所有:科技情报研究所更名为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热区经济作物资源圃更名为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油料作物研究所更名为经济作物研究所。合并的研究所有: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农作物品种资源站,合并为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土壤肥料研究所,合并为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蚕桑研究所和蜜蜂研究所,合并为蚕桑蜜蜂研究所。新组建的研究所有:花卉研究所、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药用植物研究所。2016年,新成立国际农业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4月25日,云南农科院与文山州政府合作,共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文山丘北辣椒研究所;4月25日,云南农科院与文山州政府合作,共建三七研究所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文山药用植物试验研究基地;12月26日,云南农科院与西双版纳州政府合办的“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在院茶叶研究所成立,并举行挂牌仪式。


主要参考文献:

1、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志》

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赵利群 ——纪念赵利群同志诞辰100周年》


(供稿:陈宗麒)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九十五——钱为德:雨养...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