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最新信息:
本院概况
院简介
院歌、院训、院旗
院领导简介
组织机构
院属科研机构
粮食作物研究所 园艺作物研究所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经济作物研究所 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花卉研究所 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国际农业研究所 茶叶研究所 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蚕桑蜜蜂研究所 甘蔗研究所 药用植物研究所
院属职能处室
院党政办公室 组织人事处(机关党委) 群众工作处 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纪检监察审计室 离退休人员管理处 科研管理处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处 行政保卫处 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处
科研楼|办公楼设置
我院地图
出版物
西南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科技 云南农科
宣传片
网上展厅
政策规章制度
财经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国际合作 科研管理 产业开发 教育培训 党群工作 条件平台
办事指南
资源下载
历史专栏

您的位置是:首页 本院概况 历史专栏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九十五 ——钱为德:雨养旱地农业的辛勤耕耘者
发布:qgc   发布时间:2019-04-09   浏览次数:25864    


编者按: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持续开展全院农科历史文化挖掘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建院以来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机构设置、重大科技成果创新、重大历史贡献、重要科技人物及历史建筑、历史古籍等,认真整理梳理我院农科文明的传承脉络,深入挖掘农科文化的丰厚底蕴,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农科精神,擦亮“云南农科院”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使历史文化与农科文化相辉映,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铸就“追求卓越、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力挖掘老一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好他们追求真理、百折不挠、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和优秀品格,让优秀的农科文化鼓舞人、激励人,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全院发展的文化自信,为我院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与文化引领。全院历史文化挖掘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征集等,将陆续刊载全院历史文化挖掘工作访谈录、专家传略、老照片(老图片)、征文、档案等,以资记录。

钱为德,男,汉族,1932年2月出生在江苏省徐州市,2016年3月逝世,享年84岁。中共党员,曾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幼时,随父母到陕西省汉中市、四川省成都市读书,1953年3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分配到云南省农业试验站(后更名为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1995年12月退休。

钱为德长期从事玉米育种、栽培、旱地种植制度研究;农业技术综合开发;立体农业研究;科研管理等工作。先后担任过云南省农业试验站粮作组组长;云南省农业技术援越(南)专家工作组农业组副组长,工作组副秘书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科研管理处副处长,农业示范推广处处长,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等职务。还担任过中国玉米专家顾问组成员、全国杂交玉米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立体农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云南省农学会副会长、云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等职。先后获云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科技推广二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71年获“越南国”三级劳动勋章;1992年获云南省政府颁发的“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才”证书;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扎根云南红土地

1953年3月钱为德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云南省农业试验站工作。1953年至1965年,在云南省农业试验站粮作组工作任组长,主要从事小麦良种示范,水稻丰产经验总结,思茅双季稻调查,玉米及杂粮地方品种收集、观察及保存,玉米开花习性观察,玉米丰产栽培经验总结等工作。通过这些工作,了解云南自然条件和生产情况,学习群众经验,扩大知识面。在滇东北的宣威、昭通玉米主产区蹲点进行丰产栽培研究中,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经验,着重总结了以抗旱栽培为中心的综合栽培措施,并起到了示范推广作用。

1962开始主持在永善县不同自然条件下玉米地方品种的调查,研究了在“立体农业”条件下,随着海拔高度,山势坡度走向,土质肥瘦等变化,丰富多彩的玉米地方品种中,不同粒型、粒色和生育期的各类品种的适应范围、生态类型、分布规律,生产性能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良种鉴评,提出了品种安排意见。虽然只是一个县的调查结果,但其规律性代表滇东北玉米产区的地方品种分布概况。

技术援外创新绩

1966年2月至1971年9月,参加云南省政府援越工作组的对越农业技术援助工作,任农业组副组长,后兼任工作组副秘书长。在近6年的援外工作中,指导河江省等地的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和培训等,主持玉米丰产试验示范。在当地多雨高湿的自然条件下,通过试验示范,总结提出了适应当地生产水平的玉米丰产综合栽培措施,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还创造了每公顷6911公斤的高产纪录。增产措施的贯彻促进了当地玉米生产的提高,获得越南民主共和国三级劳动勋章。在援外工作中,从我方提供的楚雄“二季早”品种后代分离中,选择了“引一”和“引二”两个材料,其中“引二”在我省作为品种和杂交亲本(配制的“引金”、“引三”)推广面积达到20多万亩,为云南的玉米生产作出了新贡献。

管理研究两不误

1972至1983年,钱为德先后任省农科院粮作所副所长, 科研管理处副处长,农业示范推广处处长,在承担科研管理工作的同时,还主持“旱地耕作制度研究,全省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区”的研究项目。

钱为德在总结群众经验和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滇中北地区为主,就间套方式、间套规格、增种晚秋、轮作换茬以及群体结构和光能利用等开展协作研究。到1980年,洋芋套包谷和小麦套包谷两种间套方式面积发展到200 多万亩, 产量较一般净种包谷增产20~30%,每亩净增150~200斤,年增粮食2亿斤以上。该研究于1980年获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其间,他撰写和发表论文多篇:《发挥山区自然优势实行合理间套,促进旱粮增产》(1980年刊登云南省作物学会论文集);《实行合理间套,夺取粮食增产》(1980年刊登云南省农业科技);《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加速我省粮食生产的发展》(1981年刊登云南省农业现代学术论文选集);《山区旱粮生产与间作套作》(1983年刊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1979~1984年优秀论文选编)。该项工作之所以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选题准确,旱地改制是云南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云南的山区农业,旱地作物要从冬春干旱、夏秋雨热同季的特点出发,主攻大春,主攻单产,趋利避害,发挥优势,间作套种就是有效提高旱粮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二是组织协助攻关,充分发挥主产区地县科技的群体力量;三是把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结合起来,缩短从科研到生产的周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1984年至1995年,钱为德担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在完成繁忙的管理工作的同时,还继续主持“农业技术综试区”的研究工作。80年代初,在党的科技方针指导下,根据云南自然条件和生产特点,为了更好的使科学技术变为生产力,由省农委、省科委、省农业厅和农科院联合主持(农科院承担具体工作)在全省建立了农业技术综合试验示范区,以开发研究为主,着重采取增产措施配套促进当前生产发展;进行开发课题研究为持续增产做好技术储备;培训农村技术力量为主要任务。通过1981至1983年的实践,综试区由9个发展到13个,面积由27万亩发展到60多万亩,每亩单产以50~100斤的速度递增,三年共增产粮食1亿多斤,完成开发课题20多项,科技普及人员达12万人,培训辅导员3000多人,建立科技示范户13700户。初步做到了“出产量、出经验、出人才”和“因地制宜、综合配套、促进科研、发展生产”的作用。实践证明:综试区既有鲜明的区域性,相应的综合性和积极的开发性。是适应以点带面,因地制宜地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种田水平,促进当前增产和持续增产的好形式,好方法。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目前综试区已作为全省抓农业增产主要措施和办法,并由粮食作物扩大到烟、糖、茶等经济作物。

奉献余热不停步

因项目研究工作的需要,钱为德延迟3年至1995年退休,继续主持省攻关课题“滇东北旱粮综合增产技术研究”,发挥余热。在正式退休前及退休后,配合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中国农学会,对云南省的农业科技开发、咨询、扶贫等项目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好评。

1. 从1992年开始,担任云南省科协农业科技顾问团团长,多次组织顾问团成员,配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卢良恕院士及中国农学会的专家,对云南省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区域性农村经济发展的研讨工作,特别对金沙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进行了多次考察 ,1995年国家“开发办”将包括金沙江在内的“云、贵、川”三省西南资源“金三角”区域正式列为全国“五大”综合开发区之一,也作为云南省的重大项目,与中国工程院、及我省专家共同向国务院写出研究报告及重大建议,得到国家“开发办”对云南金沙江流域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在经费上的大力支持。

2. 参与研究讨论云南省重大项目建设与发展的编写工作,由钱为德主持,组织以农业顾问团多位专家编写的报告如下:

(1)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研究文集(1994.8)。

(2)关于加快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农业综合的开发的报告(1997.1)。

(3)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7.6)。

以上报告文本均作为中国工程院咨询总结报告中的云南省分报告,为国家有关部门作为决策的依据(已于2003年10月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等其它学部共同编写的《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等工程咨询研究》一书中)。

3.1995—1996年由钱为德主持以省科协农业专家顾问团承担的“云南粮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课题,通过对全省粮烟有代表性的地州,县、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听取了当地政府,烟草企业,烤烟种植大户、科研单位的意见、历时一年多,提出了坚持以“夯实粮食基础,发挥两烟优势,走以粮保烟,以烟促粮,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符合我省实际的结论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策,于1996年4月向省政府、省烟草公司、省科协提交了《云南省粮食和烤烟协调发展研究》的重要报告,为我省粮食和烤烟的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由中国工程院卢良恕副院长、刘志澄院士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西部农业综合开发《探索与展望》一书中(1996.1)由钱为德、杨焕宗主笔 ,以中国农学会,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农科院,云南省计委区划办联合,以考察组名义,编入《探索与展望》书中的文章有:

(1)云南省金沙江干流热区农业综合考察报告(1992.11)

(2)关于昆明市农业现代化农业试验区建设及滇池综合治理考察报告(1992.11)

(3)关于加快西双版纳地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考察报告(1992.11)

(4)关于将云南省金沙江干流热区列入国家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建议(1992.12)。(在此基础上,钱为德等提出的“关于将西南资源‘金三角’农业综合开发列入国家‘九五’计划的建议”先后获中国农学会、中国科协第三届优秀建议一等奖,1997.2)。

(5)关于加快“滇池治理”的建议(1993.1)

5.1998年2月,中国农学会在新疆召开的“全国立体农业”研讨会上,由钱为德、杨焕宗、王文富、李一鲲4人编写的《云南立体农业》学术论文是我省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发表对“立体农业”的理论观点和在云南的实践成果,对我国的“立体农业”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该建议曾荣获中国科协第二届优秀建议一等奖(1994.6)。

6.1994~1995年受省政府扶贫办的聘请,担任“世界银行中国西南扶贫贷款”项目评估咨询的专家,参与该项目前期的评估咨询工作,与中外专家共同对我省的禄劝、武定、鲁甸、大关、巧家、永善、彝良、镇雄、东川9个县的“扶贫贷款”项目进行评估认定(该项目是由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办下达给云南的),在国家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项目办的指导下,使上述9个县市很快得到了“扶贫资金”开展了相应的工作,受到了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赞誉。

7.2002年应省扶贫办的邀请,参加了重点地州、县政府上报省政府的“立项扶贫”项目评审,这些项目的评审,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分析、评估,使这些重点地,州,县的“立项扶贫”项目顺利通过了“专家”们的评审,得到了省政府发放的“立项扶贫”项目所需资金,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8.根据中央有关部门下达给我省边疆地区6个县的“建设立项”项目精神,省民委、省财政厅、省计委联合聘请钱为德等五人组成的评审组,对我省边疆地区的孟连、耿马、西盟、沧源、麻栗坡等6个县申报的“建设立项”项目,进行了有价值的分析,研究评估,使上述地区的“建设立项”项目很快通过了有关部门的审定,获取了国家有关单位的资金,为我省边疆各族人民办了一件好事,实事。

9.多次参加省农科院组织的“科学扶贫”讲学团,滇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工作。

10.撰写的《云南省粮食和烤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1996年4月获云南省农学会优秀论文选集一等奖。

11.撰写了《关于加快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农业综合的开发报告》(1997年刊登于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研究文集)。

(撰稿:钟利 )


上一篇: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九十六——陈宗麒:云南...
下一篇: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九十四——冯光宇:人人...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