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最新信息:
本院概况
院简介
院歌、院训、院旗
院领导简介
组织机构
院属科研机构
粮食作物研究所 园艺作物研究所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经济作物研究所 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花卉研究所 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国际农业研究所 茶叶研究所 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蚕桑蜜蜂研究所 甘蔗研究所 药用植物研究所
院属职能处室
院党政办公室 组织人事处(机关党委) 群众工作处 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纪检监察审计室 离退休人员管理处 科研管理处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处 行政保卫处 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处
科研楼|办公楼设置
我院地图
出版物
西南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科技 云南农科
宣传片
网上展厅
政策规章制度
财经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国际合作 科研管理 产业开发 教育培训 党群工作 条件平台
办事指南
资源下载
历史专栏

您的位置是:首页 本院概况 历史专栏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八十 —杨诗选:喜看稻菽千重浪
发布:qgc   发布时间:2018-12-24   浏览次数:17334    

         编者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全院农科历史文化挖掘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建院以来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机构设置、重大科技成果创新、重大历史贡献、重要科技人物及历史建筑、历史古籍等,认真整理梳理我院农科文明的传承脉络,深入挖掘农科文化的丰厚底蕴,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农科精神,擦亮“云南农科院”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使历史文化与农科文化相辉映,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铸就“追求卓越、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增强全院发展的文化自信,为我院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与文化引领。全院历史文化挖掘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征集等,将陆续刊载全院历史文化挖掘工作访谈录、专家传略、老照片(老图片)、征文等,以资记录。

喜看稻菽千重浪

——水稻育种专家杨诗选

杨诗选,男,1933年8月出生,重庆市人, 2001年病逝,享年78岁。

中共党员,曾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务院津贴获得者,云南省作物学会和种子协会理事。1951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系,1955年毕业分配到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58年,他随单位迁至云南昆明,继续在与云南省农业试验站合并成立云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

1979 年,他作为水稻专家参加农业部中国农业代表团赴泰国考察访问,带回的水稻、玉米优异种质资源,在云南育种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3 年以后,作为项目或课题主持人参加国家和省的“六五”、“七五”、“八五”三期水稻育种攻关。组织或主持育成了云粳系列、楚粳系列、云玉系列、京国系列、岫粳系列、凤稻系列、靖粳系列、昆粳系列、晋粳系列、粘粳系列品种,这批品种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云南粮食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85~1991年任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其中1985~1987年兼代所长;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上下求索

参加工作的最初四、五年,因连续出差跑试验点或蹲点,杨诗选有机会较多地接触生产实际和各种农业生产自然环境,结合工作实际需要,自己学习了《植物生态学》、《指示植物》、《地形对动植物的影响》、《作物栽培与环境》等专业理论书籍。不论是步行还是乘车途中,他都十分注意观察地形地貌、土壤植被、作物品种分布、植被状况、耕作制度等的变化。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易于消化吸收,对深入工作和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在蔡笃濂先生指导下,杨诗选参与贵州水稻地方品种调查,跟随蔡先生四处奔波,采集样本、汇总整理资料、分析问题,撰写调查总结等,边实践边学习。通过努力,杨诗选很快就能独立开展工作,第二年就独立主持贵州的水稻品种调查工作,撰写的《贵州省东部、中部及南部地区稻作地方品种调查研究》报告,为贵州省稻种资源进一步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

1958年,西南农科所所迁至云南昆明,与云南省农业试验站合并成立云南农业科学研究所,杨诗选仍在该单位继续从事水稻育种工作。通过出差、蹲点、参加工作组、调查组等,杨诗选的足迹走遍了从海拔76米的河口低谷,到海拔3000多米的中甸高原,翻越过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对云南各类稻作环境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后来开展水稻栽培、育种研究及示范推广等工作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60年代开始,在程侃声先生的引导下,主要参与云南水稻传统品种的调查、收集、评选、改良工作,开始从事水稻品种选育工作,在试验方法、稻种收集利用、对主要性状的观察记载分级、稻种分类、籼稻粳稻区分及对资料的整理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受到系统训练,受益匪浅。在与稻作室其它老同事一道出差,了解生产、发现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杨诗选虚心学习,得到了启发和帮助,学到了不少好的经验,为以后独立、深入进行各种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探索中升华

“科学技术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知识、经验具有继承性。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或修正,总结、提高,才能有所开拓、创新,少走弯路,避免瞎撞乱碰。”这是杨诗选的深切体会。杨诗选认真虚心地向老一辈科技专家学习,在老同志的传帮带下,踏实苦干,为取得第一手资料,不怕苦不怕累,加班加点他也心情舒畅,在业务上迅速成长。

经过努力工作,杨诗选获得了可靠的数据和有价值的资料,学到了系统的知识,对水稻选种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思考。先后撰写了《漫谈水稻选种》、《云南粳稻的株型》(与程侃声等合写)、《近几年水稻育种工作概况》、《我国水稻育种经验综述》、《关于选育大穗大粒稻种之初步研究》、《水稻大穗大粒稻种的进展及有关问题》等文章,阐述了对水稻育种工作的心得体会。提出在水稻的选育中“把穗重作为产量选择的间接指标是可靠的,夺取高产,争取较高的穗重是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获得较高的穗重,首要的是进行每穗实粒数的选择,结合粒重的提高”,“育种的主攻方向是中杆、大穗、大粒”,“大穗种的选择必须结合穗型来考虑,较理想的结构是,穗长20~25厘米,总粒数150~200 粒,密度每10厘米80~100粒, 第一次枝梗宜稍多稍长为好”。他提出了大穗大粒品种选育的性状指标——“对叶片的选择: 剑叶宽度与穗粒数,穗重和穗长均显著正相关,剑叶面积与穗粒数、穗重亦基本呈显著正相关。杆粗和叶鞘: 不管高、中、矮杆类型的大穗材料, 往往都以茎杆粗壮为其共同特点,苗期基部宽厚的,后期也多表现杆粗穗大,欲重点选择穗重型材料,在秧田期即可选苗栽插,淘汰一批,以减少工作量”;“谷草比: 谷草比这一性状在早代即具有高的遗传力, 选择效果好, 故在育种基础材料的选择上既简便而适用, 也较可靠。选择标准以不低于1.2(或经济系数大于0.55)为好”;“根系: 与穗重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根的粗细”。根据云南不同稻区特点,杨诗选提出了品种选育的目标要求,根据当时的生产栽培条件和高产需求,提出了粳稻大穗大粒的育种目标。

杨诗选是云南粳稻大穗大粒育种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20世纪80年代,杨诗选、王怀义等根据云南海拔1850~2150米的高原粳稻区的气候特点,及当时大穗型粳稻品种种植面积较大的情况,对大穗型粳稻品种的形态、生理特点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提出高产策略:在壮个体的前提下适当增大群体;在“库”大“源”足的基础上保持养分的运转流畅;加强后期的水浆管理,达到活根、保叶、壮籽,提高结实率和穗重。大穗型粳稻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在当时的水稻生产增产上发挥了的作用。

1983 年以来,作为项目或课题主持人,杨诗选参加国家和省的“六五”、“七五”、“八五”三期水稻育种攻关。撰写攻关项目申请报告、论证报告、设计总体方案、实施方案等,提出的技术路线、育种构想、育种主要途经等,均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可行的。作为云南省粳稻育种攻关协作组主持人,主持育成了大穗大粒粳稻品种云粳136、云粳219、轰杂135、云粳27、云粳33等;组织十余个育种单位育成云粳系列、楚粳系列、云玉系列、京国系列、岫粳系列、凤稻系列、靖粳系列、昆粳系列、晋粳系列、沾粳系列品种。这批品种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云南粮食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云南省稻作生产的快速发展、改善云南粮食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结硕果

杨诗选先生工作严谨、勤奋,研究成果丰硕,是《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一书的主要执笔人之一,是《中国水稻》专著中“云南的水稻”一章的撰写者。作为第一选育人和参与人,育成粳稻品种共20个,累计种植面织约90万公顷,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三委一部和二委一部颁发的集体奖状。以他为主育成的云粳129、136、219和轰杂135品种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云粳136是高原粳育种上的一次突破,是我国南方高原稻区首次育成的大穗大粒、耐寒高产粳稻品种,列为国家“六五”攻关成果品种,先后被《人民日报》、《农业科技要闻》等报刊报道;轰杂135经国家水稻攻关组鉴定(1989年),耐冷性居全国180份鉴定品种之首,1990年列入农业部首批发布的适用农业科技成果。

90年代,他又育成优质稻云粳27、云粳33和软粳糯等品种,均成为大面积推广品种。作为水稻专家,1979 年参加农业部中国农业代表团赴泰国考察访问,带回的水稻、玉米优异种质资源,在云南育种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杨诗选担任《中国水稻科学》、《西南农业学报》、《云南农业科技》编委和责任编辑;1989年起受聘云南省良种繁育领导小组咨询小组成员,1985~1991年任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其中1985~1987年兼代所长;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待殊津贴证书。

(刘琨 撰稿)

上一篇: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八十一—潘丽云:我的父...
下一篇: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七十九—全国知名水稻育...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