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最新信息:
本院概况
院简介
院歌、院训、院旗
院领导简介
组织机构
院属科研机构
粮食作物研究所 园艺作物研究所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经济作物研究所 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花卉研究所 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国际农业研究所 茶叶研究所 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蚕桑蜜蜂研究所 甘蔗研究所 药用植物研究所
院属职能处室
院党政办公室 组织人事处(机关党委) 群众工作处 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纪检监察审计室 离退休人员管理处 科研管理处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处 行政保卫处 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处
科研楼|办公楼设置
我院地图
出版物
西南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科技 云南农科
宣传片
网上展厅
政策规章制度
财经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国际合作 科研管理 产业开发 教育培训 党群工作 条件平台
办事指南
资源下载
历史专栏

您的位置是:首页 本院概况 历史专栏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八十四 ——贺庆瑞:软米育种开拓创新第一人
发布:qgc   发布时间:2019-01-19   浏览次数:27335    


编者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全院农科历史文化挖掘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建院以来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机构设置、重大科技成果创新、重大历史贡献、重要科技人物及历史建筑、历史古籍等,认真整理梳理我院农科文明的传承脉络,深入挖掘农科文化的丰厚底蕴,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农科精神,擦亮“云南农科院”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使历史文化与农科文化相辉映,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铸就“追求卓越、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增强全院发展的文化自信,为我院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与文化引领。全院历史文化挖掘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征集等,将陆续刊载全院历史文化挖掘工作访谈录、专家传略、老照片(老图片)、征文等,以资记录。

贺庆瑞,男,1937年1月出生,四川涪陵人,研究员,曾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贺庆瑞从事水稻品种改良和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以及技术推广工作40余年,在优质稻选育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的成绩,共育成“滇瑞系列”优质及特种稻米新品种23个,有3个品种在品质特性等方面超过我国首批部优品种,共获得国家部委级奖5项,省级奖9项,育成的“滇瑞408”、“滇瑞409”、“滇瑞449”、“滇瑞501”填补了我国软米和紫香糯米新品种选育的空白,“滇瑞449”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被日本水稻育种专家赞誉为“软米育种第一人”。在全国第一次优质米评选,成为仅有的2项金奖之一,他培育的新品种“滇瑞408”获得金奖,该项研究成果于1986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滇瑞408”与他育成的“滇陇201”同时获得农牧渔业部首届农产品奖。

贺庆瑞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肯定,1987年,他被评为云南省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1990年获得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0年,在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水稻遗传会议上,贺庆瑞发表了论文“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及其中间型讨论”,提出了籼稻、粳稻和中间型并列的水稻品种分类依据,并将稻作分类见解与育种应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开阔了稻作育种的新视野,也从云南稻作生态实际出发,加强对云南金沙江河谷水稻高产区的水稻高产潜力的研究,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连续多年创造了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高产记录,引起了国内外稻作科学家的关注,促成国际水稻所与云南省农科院对“云南籼稻每公顷15吨高产育种与高产机理与水稻新株型——超级稻”的合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参加编著《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云南稻作(籼稻育种)》等专著,发表稻作研究论文30余篇。

贺庆瑞1955年毕业于四川省江津园艺学校农学专业,毕业后即分配到云南省弥勒县农技站工作,1958年调至玉溪行署农业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六十年代初期又调到玉溪元江县红河华侨农场生产科主抓水稻育种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再次调回玉溪地区农科所从事水稻育种工作,并参与云南杂交水稻优势利用协作组,任副组长。从此,他开始了一生的稻作新品种选育生涯。

选基地不畏烈日 驻边疆扎根创业

贺庆瑞为更好更快加速水稻育种工作成效,他辗转多地寻找适合水稻育种的气候资源利用效率高的热区,以便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加速加代地选育水稻新品种。最初他在云南南部的玉溪地区元江县开展稻作育种工作,那是“火城无春秋,四季热汗流”的热区,是个气候资源有利于水稻育种的地方,也曾是杂交稻之父袁隆平最初选择育种的基地之一。但去元江育种的部门单位课题较多,育种过程稍不注意品种容易混杂,加上元江稻瘟病发生严重,遇上稻瘟病大发生年会将前期工作前功尽弃。

1974年,为了水稻育种工作能持续稳定地开展,选择长期固定的水稻育种基地,便成为他既定而长远的目标。他与云南农业大学水稻育种专家纳信真教授一起,从元江,到西双版纳,一直沿云南南部边缘区边境一线的亚热带热区寻找水稻育种的最佳地点,最终找到德宏州瑞丽县,在勐卯镇城郊结合部的姐勒乡看中了一片荒坡地,当地傣族人民听说是来帮助选用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的,特别欢迎,便将那片宝地送给了他们这些稻作育种的拓荒者,附近瑞丽国营农场也将荒坡旁边的100多亩稻田送给他们做育种试验田。这样,他们从此就有了一片稻作育种的基地,一片以此在稻作育种领域开拓创新的宝地。1974年最初到瑞丽县,的确感觉到瑞丽在水稻育种有着各方面的优势条件,既有热区适宜水稻一年可以两熟的气候资源,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适于水稻营养物质的积累,同时又有充沛的降雨量,而且稻田中各种常见的水稻病虫害都有一定程度的发生,这样就成为了一个天然的病虫害抗性鉴定圃,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中,有了自然的选择和人为定向的选种方向,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就有多方面的抗性和适应性。从此,贺庆瑞便与瑞丽结缘,开始扎根边疆,长期在缅甸国接壤的云南边境线旁的水稻育种基地开展稻作新品种选育工作。他在选择水稻育种基地时说,“我满怀希望,有时靠拖拉机、马车,甚至步行走遍了云南边疆的大部分热区,经过分析比较,试验观察,终于在与缅甸毗邻的瑞丽扎下根来”。

选定了基地,确定了目标任务,但在既无人员、又无编制和经费的情况下该如何办?他又以“云南水稻育种杂交优势利用协作组”工作的需要,以及帮助瑞丽边境一带建设兵团培养农业科技人员的形式,商调了部分农场知识青年参与水稻育种协作组的育种工作。在此基础上,贺庆瑞积极争取省领导的专项经费支持,开始了开荒垦地,改地造田,除去茅草和铁刀木,打水井,搭建起茅草房,住在草棚中艰苦创业,着手自行烧砖建房等育种基地的各项基本建设工作。与此同时,水稻育种工作也全面铺开。他指导和培训来自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开展水稻育种的杂交工作,将这批来自于建设兵团的知青们陆续培养成为水稻育种的技术骨干。瑞丽水稻育种基地的建成,为他提供了正季水稻育种2代,异地到海南岛再加代扩繁的育种周期,这样,大幅度提高了新品种选育的工作进程和效率。

定选题远见卓识 软糯稻特色优质

在大多数育种专家仍以高产为主要育种目标之际,贺庆瑞却以发展的眼光,瞄准了优质、高产和多抗的为水稻新品种选育目标,这样既吻合当地少数民族对传统地方品种优质软米煮出米饭时的滋润爽口特性的膳食习惯要求,也是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在“六五”全国粮食作物育种攻关论证会上,贺庆瑞首先提出了优质及特种稻米育种的课题,得到大家的首肯。贺庆瑞不仅充分利用瑞丽气候资源优势,更注重当地传统水稻老品种稻作种质资源优势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老品种如遮放米等稻作品种稻米,煮出米饭质地软糯清香,甜润爽口,营养价值高,而且冷不回生,历代是进贡朝廷的“贡米”,但遮放米属于高杆易倒伏、不耐肥、产量低的水稻老品种。贺庆瑞将遮放米老品种“毫木西”与国际水稻所的良种IR24作为杂交组合,经过多年多代的反复选育、试种和鉴定,最终育成分蘖力强、抗倒伏和高产优质的“滇瑞408”。而且,在当地传统常规品种中,还有多种功能的特色优质稻作品种种质资源。如何改造当地少数民族栽种的传统老品种产量低、生育期长、易倒伏等各方面经济性状不利的特性?加速水稻新品种的选育,这成为他育种的任务和目标。贺庆瑞看准这个目标,通过育种手段改造这些品种的不利特性,而挖掘的优质特色功能性状。贺庆瑞在选育优质高产软米新品种的同时,也注意糯米、香米、紫米等特殊稻米品种的选育。在这块有着前瞻性发展趋势和具有广阔前景的稻作育种新天地中,贺庆瑞大展身手,将各种稻作优良的品质和功能性状种质资源作为亲本选配在稻作新品种选育的各种杂交组合中。

打基础坚固理论 用人才知人善任

 

贺庆瑞在开展水稻育种工作的同时,深知自己基础理论知识的不足,便如饥似渴地钻研遗传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稻作理论基础以及作物栽培技术的理论知识,参加全国遗传育种学习班,选修水稻遗传育种、数量遗传、分子遗传等多门基础理论和水稻育种等应用基础课程,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结合工作实践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以指导和应用于水稻育种工作过程中。在水稻育种的工作实践中,贺庆瑞不仅向书本学习,也向专家学习,同时也脚踏实地地向农民的生产习惯和经验中学习。鲁迅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贺庆瑞就是这样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加速育成水稻新品种,他远离城市,远离家人,远离他作为父亲需要体恤看顾和教育培养的子女们,他只身来到瑞丽,就此扎下根边疆边境,常年驻扎在远离昆明自己的家庭上千公里,而距离缅甸国边境线只有几公里的瑞丽稻作站,完全置身于环境如异域他乡一般的傣族、景颇族之乡,在炎热似火的环境中高效和加速水稻育种的工作。他不仅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也利用本地的水稻老品种种质资源作为亲本,同时引进国际水稻所和其他地区具有优良品质的大量稻种种质资源作为育种材料,加速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在瑞丽,他一年组织育种工作繁育两代,到每年冬季,又将在瑞丽选育有好苗头的稻种带去海南岛进行进一步加代扩繁。就这样,他一年干三年的活,三年完成九年的事,这就可基本育成和定型一个水稻新品种,这就是他算的育种时间账,他,一个真正在追赶时间的人。

与此同时,在挖掘人力资源及人才的组织培养和使用方面,贺庆瑞也有其善于用人之道,这大大提高了他的育种工作的效率和缩短了育成稻作新品种的周期。1978年,瑞丽水稻育种基地并入农科院,成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瑞丽水稻育种站,亦称为瑞丽稻作站,这样,更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育种材料种质资源的渠道,也拓宽了他与单位同行交流和互补的机会。这时,他积极争取得到上级相关部门支持的同时,也得到农科院在经费上、人员编制上的大力支持。贺庆瑞自从将原建设兵团招收那批知识青年培养成为技术骨干之后,并将他们接收成为农科院职工,之后又在附近村寨里招收了10余位当地的傣族、景颇族族青年男女作为农科院稻作站的职工,让先后陆续调入的一些水稻育种专家和已熟练于水稻杂交和育种工作的青年技术骨干们手把手地教这批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受过专业技术训练的边疆少数民族工人学习水稻杂交和育种工作,同时,积极争取机会让这批少数民族青年参加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农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通过理论基础的学习和工作技能方面的培训和实践锻炼,这批少数民族青年也培养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这就大幅度地提高了瑞丽稻作站水稻育种工作出成绩出成果的周期。

20世纪90年代,50多岁的贺庆瑞更加注重年轻科技人员和团队的培养,先后创造条件让张尧忠和袁平荣分别到云南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他更加注重给年轻人压担子,让年轻人作为项目的第一主持人,他则担任第二主持人,让年轻人大胆尝试,为年轻人把握方向,提供指导。如今,他培养的年轻人已成为云南省水稻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

瑞丽,瑞丽!也就是著名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歌词中唱到“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美丽的边疆少数民族们生活的地方,成了贺庆瑞施展才能和发挥自身潜能的用武之地,造福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

掘资源致惠民生 争朝夕多出成效

自从瑞丽稻作站归并省农科院以来,贺庆瑞理应可以回到昆明,既能与家人团聚,又能改变常年蹲点在遥远边疆,无暇顾及子女的状况,也同样可以像更多的水稻育种专家一样,进行着常规水稻育种工作。但他依然如故,瑞丽,几乎成为他不可割舍的故乡,成为他发掘利用水稻种质资源开展优质特色新品种选育的一块宝地。他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种植和习惯嗜好的软米水稻品种、紫米品种等稻种种质资源作为育种亲本,充分筛选利用这些老品种的优良性状,而改造其产量低、生育周期长、稻杆过高容易倒伏等不良性状,同时还得注意热区病虫害种类多,对水稻抗病抗虫等多抗性方面的育种选育需要,并注意糯米、香米和紫米新品种的选育,不仅保留当地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和需要,而且为优质的软米、紫米和香米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

贺庆瑞育成的优质稻米品种,也逐渐成为我省广大热区稻作的主栽品种,甚至在国内10多个省区推广应用,也成为人们生活饮食所追求的优质米种类,在我省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国际水稻所首席专家库什(Khush)博士在考察云南水稻育种工作后说:贺庆瑞“选育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是世界先进水平”。在贺庆瑞的《业务自传》中写道:搞农业就得到农村,搞水稻育种就得双脚踩进稻田里,进行籼稻品种改良,就必须到低热地区,才能培育出适合与这种生态环境的优良品种来,也才能够一年两熟或三熟地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成优良品种的年限。

如今,贺庆瑞已届耄耋之年,回顾四十多年长期驻扎边疆热区开展水稻育种工作,所取得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业绩,深感从未虚度年华而充实,多有几分欣慰。他常说自己是“生逢其时,赶上改革开放好时代”的幸运儿,退休生活充实和充满情趣,听听音乐,练练书法,吟诗诵词,庭院里散散步,有时也约老朋友来家里聊聊天,子女抽空也陪他到处旅游走走看看。他自有他的20字《养老箴言》: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天天快乐,少添麻烦,怯病延年。并赋诗《耄耋抒怀》: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八十不足奇,岁月如梭欲何求?洒汗过后无叹息!育种稻作烈日炙,软糯香色特质优,瑞发知章*四代同,子孝孙贤乐金秋。

*注:瑞、发、知、章是贺庆瑞族谱中四代辈分的系谱。

( 撰稿:陈宗麒)

上一篇: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八十五——水稻品种选育...
下一篇: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八十三对农业科研院所文...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