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最新信息:
本院概况
院简介
院歌、院训、院旗
院领导简介
组织机构
院属科研机构
粮食作物研究所 园艺作物研究所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经济作物研究所 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花卉研究所 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国际农业研究所 茶叶研究所 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蚕桑蜜蜂研究所 甘蔗研究所 药用植物研究所
院属职能处室
院党政办公室 组织人事处(机关党委) 群众工作处 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纪检监察审计室 离退休人员管理处 科研管理处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处 行政保卫处 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处
科研楼|办公楼设置
我院地图
出版物
西南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科技 云南农科
宣传片
网上展厅
政策规章制度
财经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国际合作 科研管理 产业开发 教育培训 党群工作 条件平台
办事指南
资源下载
历史专栏

您的位置是:首页 本院概况 历史专栏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八十六——陈宗麒:改革开放给农科院交通环境带来的变化
发布:qgc   发布时间:2019-02-03   浏览次数:24936    

          编者按: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持续开展全院农科历史文化挖掘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建院以来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机构设置、重大科技成果创新、重大历史贡献、重要科技人物及历史建筑、历史古籍等,认真整理梳理我院农科文明的传承脉络,深入挖掘农科文化的丰厚底蕴,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农科精神,擦亮“云南农科院”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使历史文化与农科文化相辉映,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铸就“追求卓越、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力挖掘老一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好他们追求真理、百折不挠、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和优秀品格,让优秀的农科文化鼓舞人、激励人,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全院发展的文化自信,为我院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与文化引领。全院历史文化挖掘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征集等,将陆续刊载全院历史文化挖掘工作访谈录、专家传略、老照片(老图片)、征文、档案等,以资记录。

改革开放给农科院交通环境带来的变化

说起来可能算是个尘封多年的故事或是笑话。

那是1969年底吧! 偌大一个省级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将面临整体远距离迁徙,那是国家全面实施备战备荒搞三线建设的一大战略转移,不少单位都已迁徙到偏远地区。而农科所大规模的迁徙行动,竟偶因来配合搬迁的车队找不着来之路而走岔,耽误了一天,结局迥然。就因为耽误了这一天,将已经过在全所职工及其家属中全面充分动员,向大家介绍和反复宣传即将迁往的地方,那是个出门就“手扶甘蔗,脚踩菠萝、头顶香蕉,跌一跤还能抓把花生”的保山怒江边的潞江坝,也就是歌中唱到“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夸”的神秘而偏远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单位几乎所有科研仪器设备都打包待运,每家每户不得不将大量私人珍藏书籍、家传的桌凳床椅,薪火柴碳都廉价变卖,甚至将床板锯成块段,改钉成临时木板箱,将不得不随带的少得可怜的一点家当捆绑或装箱,就等约定这天车队到来就起运。过于偏僻闭塞的单位所在地和乡村道路,致使已出发的车队找不着来之方向,就此耽误了这一天,而第二天接到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发出的新的命令:“向滇池进军,向滇池要粮”,所有驻地昆明市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以及中学校的在校师生,必须全员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围海造田”的大规模行动中。这样有了对昆明西山进行炸石移山,运土填湖,将“五百里滇池”的高原明珠,硬生生地整得只剩下大概“三百里滇池”的近现代愚公移山之壮举。

这就是当年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因地处偏僻带来的一个偶然性的结局,也以此避免了一个单位整体搬迁,或许再次迁回的严重折腾。

改革开放的1978年之时,也正是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建制升格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科院地处的交通环境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不断地发生着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农科所最初只有一辆赵利群所长转业到地方随配的美式吉普车坐骑,以及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吉普车只是偶尔所领导进省城昆明,参加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或每月进城拉电影片,为全所职工家属们放场户外电影,也是单位难得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或偶有急重病号需送医院抢救;大卡车通常是为单位食堂运送燃煤或一些基本建设材料等,很少有机会有人能有机会搭乘。逢年过节,大卡车也是为全所职工家属统一安排集体进省城活动的一种福利和唯一交通工具,让地处远郊偏远的人们也能到昆明市区,看场电影,或逛逛省城,或购物。单位职工及其家属人多,就一辆大卡车,不得不分成多趟往返送大家到省城昆明,单位组织事先让大家报名登记排队,分先后乘坐两三趟车的顺序,第一趟从单位出发先直接到昆明,赶乘第二趟和第三趟车的人就必须先步行到龙头街等候,第一趟车返到龙头街,再来接这后两趟的人进省城;返程则仍按原趟次顺序,第一二趟车先到龙头街让大家步行回家,随即返回接第三趟的才能直接回到单位。当时能乘上车往返昆明,对大家都是令人兴奋和愉快的事,乘车的人们经常在车厢上,往往会在一些老师的指挥下,高唱着革命歌曲,大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乘兴前往,愉快而归。另一相对固定的交通工具就是单位每周1-2趟进城,到圆通山附近的米厂心蔬菜批发市场为职工食堂运送蔬菜的马车,这也很少人有机会或幸运能搭乘马车往返昆明。

之前无论农科所科技人员凡出差或外出,无论是出省或到云南各地州县市,出差之前,除了可能得多次外出排队购买火车票,长途汽车票或机票之外,出差的头天,就必须背上行装,走路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蓝龙潭或黑龙潭,转乘9路公交车到昆明北站,再转乘几趟市区公交车,到预定长途班车车站或南窑火车站附近找好旅店,以便第二天一大早赶乘公交车或火车;乘飞机出差则是比较少有的机会,也需要经过相同的行程准备。

单车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单位除有一两辆后勤采购专用单车外,只有少数家庭能拥有。上世纪七十年代,购买单车仍被严格控制配给的高档商品,私家要想购买到单车,除了需要攒上几年工资不说,还需要得到专门单车购物券。当时一年或几年单位可能得到上级配给的几张专门限购单车的购物券,需购单车职工得申请并登记排队,领导再根据情况研究决定发给急需的职工。社会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单车逐步成为家庭拥有的一种便捷交通工具,使对于地处偏僻郊外的农科院的职工及其子女进城往返,越显方便、优势和重要。

改革开放之初,社会迎来了时代大潮的发展趋势,附近农村也有部分善于发现商机的农户搞起来小马车运营,往返于龙头街到黑龙潭。这样,大家可以从单位走到龙头街,也算是少走点路,花几角钱就可乘坐小马车到黑龙潭或蓝龙潭,到后来又发展到直接从农科院往返黑龙潭的营运马车了。

随着改革开放和单位事业的发展,单位招入和调入的职工队伍逐年增长,家住昆明城区的职工也越来越多。为方便家住城区职工周末回家和周一来单位,单位最初安排每周六下午下班后送一趟职工进城回家,周一早上接一趟回单位上班。

改革开放的深入,也随着单位的全福利性住房也越来越紧张,农科院的交通条件逐步发展成为每天用大卡车作为日常交通班车接送职工上下班。每天早晨在穿心鼓楼处定时定点乘车来上班,下午下班之时又送家住城区的职工返城回家。乘坐大卡车往返,大家还得攀爬上货车厢,孕妇或带着婴儿的也实在艰难,本来预定留个年长的所领导坐的副驾驶座,往往经常就让给孕妇和带着婴儿的哺乳妇女,或生病的职工,其他仍不得不攀爬车厢。乘车过程中,还经常中途临时下雨,也来不及拉雨棚,大家也就只能冒雨迎风前往。

发展带来变化,单位先后购进了几辆大客车,作为接送职工每天上下班往返的交通工具,单位住宅小区也先后搬到茨坝和下马村江岸小区,单位的交通工具更是不可一日或缺。职工上下班可定时乘坐大客车往返,大客车既可以遮风避雨,不惧烈日寒风地安坐在车内,轻松愉快地往返上班下班,甚至在交通车上打起扑克。

时光如梭,转眼间,改革开放四十年,对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来说,无论是社会进步发展,还是单位交通环境,早已是今非昔比,日新月异了。曾地处远郊偏僻的农科院,如今已基本被城市化建设融为一体,纵贯昆明市区南北的一条大道北京路,一直通到单位门口,而且是一条算是最为笔直、最长的大道,道路一路花簇景观,月季盛开娇艳火红,乘车途中让人赏心悦目,农科院这一段或银杏或枫叶,秋季杏黄丹枫,在阳光照耀下呈鲜红烁黄的景观大道。

如今,农科院职工逐步又从茨坝或江岸小区迁出,迁回新建的天宇澜山小区,几乎就在住宅楼下就有一个独具特色的瀑布公园,也是大家游玩和散步的好去处。现在,无论职工或家属出差或出门,家门口就有多趟从早到晚不间断而方便出行的城市公交车,私家轿车也普及成为普通寻常人家所有,人们可能下楼几步就可直接上自己的私家车出行。即便是乘飞机或高铁出省出差,直接在手机上就可预定和办理好机票或高铁票,甚至售票单位还将派专车接送,省内出差也大多直接找租车行接送出行。

这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农科院交通环境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社会经济进步发展带来的变化!农科院的如今单位的门牌号是北京路2238号,有时听起来感觉就是“唛唛闪,发!”说的是发展带来的变化!

(供稿:陈宗麒 )

上一篇: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八十七——刘基一:科技...
下一篇: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八十五——水稻品种选育...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