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最新信息:
本院概况
院简介
院歌、院训、院旗
院领导简介
组织机构
院属科研机构
粮食作物研究所 园艺作物研究所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经济作物研究所 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花卉研究所 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国际农业研究所 茶叶研究所 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蚕桑蜜蜂研究所 甘蔗研究所 药用植物研究所
院属职能处室
院党政办公室 组织人事处(机关党委) 群众工作处 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纪检监察审计室 离退休人员管理处 科研管理处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处 行政保卫处 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处
科研楼|办公楼设置
我院地图
出版物
西南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科技 云南农科
宣传片
网上展厅
政策规章制度
财经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国际合作 科研管理 产业开发 教育培训 党群工作 条件平台
办事指南
资源下载
历史专栏

您的位置是:首页 本院概况 历史专栏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八十八 ——谭继清访谈录:轻拂历史的尘埃
发布:qgc   发布时间:2019-02-03   浏览次数:27854    


编者按: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持续开展全院农科历史文化挖掘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建院以来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机构设置、重大科技成果创新、重大历史贡献、重要科技人物及历史建筑、历史古籍等,认真整理梳理我院农科文明的传承脉络,深入挖掘农科文化的丰厚底蕴,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农科精神,擦亮“云南农科院”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使历史文化与农科文化相辉映,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铸就“追求卓越、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力挖掘老一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好他们追求真理、百折不挠、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和优秀品格,让优秀的农科文化鼓舞人、激励人,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全院发展的文化自信,为我院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与文化引领。全院历史文化挖掘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征集等,将陆续刊载全院历史文化挖掘工作访谈录、专家传略、老照片(老图片)、征文、档案等,以资记录。


2018年10月下旬,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历史文化挖掘工作小组专程赴重庆,就我院早期的一些历史资料和机构沿革,专访了曾在西南农科所和云南省农科所的老职工谭继清。谭继清为西南农科所和云南省农科所的党务秘书,主要处理党务文件和文书档案工作。谭继清就一些尘封多年的历史事件进行回忆与思考,着重回忆介绍了几个方面的情况:

关于首任所长赵利群

首任西南农科所和云南省农科所的所长赵利群同志是哪个级别的领导干部?谭继清谈到,赵利群是1924~25年参加革命工作,1926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属大革命时期的干部(相关规定:1927年4月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属于大革命时期;1947.4~1937.6,属土地革命时期;1937.8~1945.7,属于抗日战争时期;1945.9~1949.9,属于解放战争时期)。赵利群长期从事地下党工作,具有丰富的地下党保密工作的经验。曾于1939年奉中央派遣,从四川成都到延安中组部参加由张闻天主持的第一期马列学院学习班(为期三个月),并之后在任弼时、贺龙和王震的直接领导下和身边工作。延安时期,赵利群在中央组织部干部科工作,曾负责中共中央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的会务工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赵利群曾有“历史清白”的审查结论。赵利群的夫人毛碧云为中央组织部家属队的队长,主管党中央领导干部子女的教育和生活,组建成立和负责“马背小学”。贺龙与薛明结婚还是毛碧云牵的线。

解放初期,赵利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毛泽东签发“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兹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任命赵利群为川西人民行公署委员,1950年6月28日”;政务院总理签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通知书”:“兹经政务院第五十三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赵利群为川西区绵阳专区专员,1950年10月6日”。后由王维舟(四川省委副书记)和李井泉(四川省委书记)点将,将赵利群抽调到成都先后负责抗美援朝军工生产以及负责民族事务工作。

1951年9月,赵利群调任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任党委书记兼办公厅主任;1953年,年近知天命的赵利群一再要求,申请到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工作(谭也提到,这或许是党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战略布局安排),调到西南农村部工作。1954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决定,任命赵利群为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经办人为杨尚昆(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赵利群参加1956年初周总理主持召开的“全国知识分子座谈会”,列席毛主席主持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列席会议期间,杨尚昆找到赵利群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解决了西南农科所党组织由重庆市委代管的关系,而非所在重庆下辖的北碚区的辖区管理关系,以及中央管干部阅读文件权限等相关问题。1958年,接农业部令,西南所整体迁滇,与云南省农试站合并组建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赵利群任所长。

以上资料,同时参考:《赵利群——纪念赵利群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06年。

从西南农科所到云南农科所

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隶属关系和最初名称。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最初名称全称为“西南农林科学研究所”,隶属国家农业部,而不是隶属西南农林部。由谭继清处理上下级文件,主送单位都是农业部,抄送单位是西南局农村工作部、西南行政委员会农林局。至于何时单位名称由西南农林科学研究所变更为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没能考证。

西南农科所迁滇最初选址由戴铭杰提议选跑马山(西南联大时的农学院旧址)、并先后选址地质学校(马村),最后选到蓝龙潭。1959年初云南省省委正式下达文件,批准西南农科所迁滇部分与云南省农试站合并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并正式挂牌。才迁过来隶属省委农村部,后来隶属省农业厅。

赵利群在西南农科所迁滇过程,以及之后受到不公正的降职级的处理,主要被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不听“招呼”,四川省从本位利益出发,不希望西南农科所整体(或主体)迁滇,而希望迁成都与四川省农科所合并,而赵利群坚持执行农业部的《通知》安排;另一方面,在搬迁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实施,让种牛、奶牛、种猪等大型牲畜用飞机运送,一些重要的科研仪器设备、资料和作物资源也用飞机运送,而很多专家乘汽车、或轮船再转火车等,也成为一些人的口实,被重庆市委一些人过度渲染而导致赵利群被严重处分;再者,谭认为,重庆市委做出给予赵利群行政降职2~3级的行政处分不符合干部管理权限,赵利群是中央管理干部,重庆市委未申报中央审定和批准。谭认为,重庆市委当时行政级别较低,是四川省辖一个地级市,其行政级别与西南农科所平级。由于赵利群被行政降职严重处分,以至最初云南省省委书记谢富治原考虑拟任命赵利群任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原厅长是位民主人士)兼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未兑现,一直拖到1960年才正式任命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与云南省农试站合并后此职务一直空缺),以及答应给予西南农科所迁滇后职工享受的相关优惠待遇未得到落实。赵利群在昆明期间有次与阎红彦开会时碰面(他们曾在延安时期相处关系很好),赵利群与阎谈及被重庆市委降职处理一事,阎红彦发怒说,我是四川省副省长兼重庆市委第一书记,我怎么都不知道此事?

1959年,王震作为农垦部部长协助外交部处理云南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时,专程到蓝龙潭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看望赵利群。王震提到周总理点名让赵利群任团长率领云南农业参观团到缅甸考察。后来被调整为参观团的支部书记。

云南农科所的一些人和事

关于云南省农科所一批科技干部下放。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马继孔主持召开机构精简会议,要求硬砍三分之一的科技人员作为下放基层指标,樊同功副所长带谭继清参加此次会议。后来赵利群力主保住一批科技人员,避免大规模下放。

关于梁天然和戴铭杰。谭谈到,梁天然和戴铭杰(均为20世纪40年代留美归国知识分子)是组建成立西南农科所时,赵利群通过贺龙向李井泉和四川农科所打招呼,将梁天然和戴铭杰调过来的,成为西南农科所的科研型高级专家,在油料作物育种和植物保护学科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在国内同行中有着较高的学术声誉,是当时西南所以及之后迁滇后的云南省农科所的学术带头人。因有曾于20世纪四十年代作为访问学者留学美国的经历,在特殊的年代,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受到政治乃至人格方面的迫害或侮辱,导致以结束生命来抗争。

关于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从蓝龙潭迁来桃园村。1958年8月西南所迁来蓝龙潭,1959年初正式挂牌“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64年迁到现址桃园村,大概1960年前后就定下来,并划拨土地,基本建设建办公大楼和几栋职工宿舍,建成后于1964年国庆节前后迁来。职工子女也由黑龙潭和平小学转学至龙头街宝台小学。瓦窑村的八角楼及其农场,原为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吴征镒院士等专家使用,后农科所答应在安宁温泉,即后来北京林学院迁址处建了一栋楼作为交换(当时基本建设工程工作具体由工会负责人之一赵之奇经办),才将八角楼及其花园,以及周边土地协调置换过来作为农科所的试验农场。迁来后,桃园村生产队作为云南省农科所的直属生产队,减少了公粮的缴纳指标,农科所也做些补偿。桃园大队的党团关系全部转入农科所管理,农业生产由农科所试验农场管理,最初冯光宇当场长,后来有张仁科、董海云等,党支部书记任承印。

关于梁天然后事的处理。谭谈到,梁天然故去后,单位几乎没人安排和处理相关后事,大家都避之不及,唯恐引火烧身。最后是行政后勤老股长陈泽普出面,约请了几位老工人粟世林、粟桂华、刘银章等人送东郊火化场火化,并将骨灰罐隐藏在办公室的柜子下层用一块布盖住。随着文革风潮甚紧,陈泽普也不敢久藏,大概1970年初,悄悄找到谭继清,指着办公室角落处的柜子说:“小谭,这个坛坛里面是梁主任的骨灰,你看怎么办?”此事当时是冒很大的政治风险的事,谁都不敢声张。谭继清也不敢答复。之后,陈泽普约老工人李其华将梁天然的骨灰罐埋到三尖山上(关于梁天然的骨灰处理,还有另一种的说法是被撒在当时园艺组后山的果园)。

“围海造田”一事。1969年底,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接到省委命令,单位整体迁到潞江坝,全所职工家属作了全面准备,单位一切科研设施设备,以及职工家庭的所有行李家具都打包等待搬迁车队时。恰逢谭辅仁、鲁瑞林做出决定,搞“围海造田”需要由农科所作为主要技术力量。于是马上打电话通知,命令停止搬迁,全体干部职工随即投身于围海造田之中,作为围海造田指挥部的技术指导。

后记

院历史文化挖掘工作组在谭继清的图示指引下,又专程前往西南农科所的旧址北碚天生桥、歇马场,当年的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科技大楼已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的主楼。拜访到已退居二线的柑橘所老所长吴厚玖先生,在他的引领下,让我们去档案室查阅、影印了部分早前档案和图片资料。在1958年的档案中,仍有“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字样信笺和少数资料,西南农科所部分职工名单中还有杨子嘉(篆体字书法家,留法期间与周恩来同学)的名字;“西南农科所试验农场工人名单”,有我院已故老采购员罗光荣的名字。工作组又到访了西南农科所职工住宿的红楼等地,红楼已于十年前被拆除。

(以上资料是历史文化挖掘调研工作组到访重庆谭继清家采访录音整理,未经其本人审核)

(编辑整理:陈宗麒 邓君浪 李复兴 审核:刘振环)



上一篇: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九十一——胡可俊:辗转...
下一篇: 农科历史文化挖掘之八十七——刘基一:科技...
x
x
x
x
x